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智造”:我國工業互聯網産業規模破萬億元-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2 10/26 10:20:32
來源:新華網

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智造”:我國工業互聯網産業規模破萬億元

字體:

  新華社北京10月25日電題: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智造”:我國工業互聯網産業規模破萬億元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戴小河、張辛欣

  “無人工廠”24小時不間斷生産、“機器人同事”包攬重活累活、“透明化生産線”監測全流程作業數據,坐在辦公室盯著大螢幕點擊滑鼠,便可指揮千裏之外的工廠生産……越來越多的工業企業呈現如此場景。

  這是工業互聯網賦能中國制造的縮影。我國正建設現代化産業體係,推進新型工業化。當前,工業互聯網平臺體係加快構建,已延伸至45個國民經濟大類,産業規模突破萬億元。

  工業互聯網:讓工廠成為腦子聰明、眼疾手快的工程師

  3年前,如果進入三一重工北京樁機工廠4萬平方米的廠房,人們會發現,這裏充斥著機器的轟鳴、刺鼻的電焊氣味。800多個工人爬上爬下、油污滿身。這個廠房一個月的産能為150臺樁機,生産周期為30天。

  如今,工人只需輕點螢幕,就可指揮機器人包攬大部分的臟活、累活、重活。小到一塊鋼板的分揀,大到10多噸桅桿的裝配,全部由機器人自動完成。“脫胎換骨”的工廠生産節奏大幅加快,月産能達到300臺樁機。

  江鈴汽車富山工廠如今的情形也很類似:偌大的車間內一臺臺AGV無人搬運車機器人在既定軌道井然有序忙碌著,將零配件運往一個個站點。廠區內人、機、料等環節實現了能源數據透明化管理,進入綠色低碳生産模式。

  這些工廠場景的變化,都是工業互聯網賦能制造業的體現。

  工信部資訊通信管理局專門就當前工業互聯網的概念作出權威解釋:即利用以5G為代表的新一代資訊通信技術,構建與工業經濟深度融合的新型基礎設施、應用模式和工業生態。通過5G技術對人、機、物、係統等的全面連接,構建起覆蓋全産業鏈、全價值鏈的全新制造和服務體係。

  工業互聯網正成為我國制造業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型的關鍵支撐。讓工業設備“連得上”、讓生産流程“看得清”、讓安全管理“控得精”。

  “工業互聯網産業規模突破萬億元。”工信部信息技術發展司副司長王建偉説。

  工信部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累計建成開通5G基站196.8萬個,工業互聯網高品質外網覆蓋全國300多個城市,國家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體係建設穩步推進。

  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樹根互聯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賀東東表示:“工業互聯網並不是讓工業‘上網’這麼簡單。”

  “依靠工業互聯網,工廠內8個柔性工作中心、16條智能化産線、375臺生産設備、上千臺水電油氣儀表全流程互聯互通。”北京三一智造科技有限公司制造總監吳志傑説,通過與樹根互聯的合作,現在的工廠更像個腦子聰明、眼疾手快的工程師,將經驗參數化,體現現代工匠精神。

  他説,工業互聯網將工業生産與電腦技術、通信技術相融合,最終促成原材料、設備、生産線以及工人、供應商、用戶的緊密連接,優化效率、降低成本。

  産業鏈分上中下遊三個環節

  目前,我國已建成具有一定區域和行業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超過150家,工業設備連接數量超過7900萬臺套,服務工業企業超過160萬家。

  多位業內人士介紹,工業互聯網産業鏈主要分為上中下遊三個環節。

  ——産業鏈上游包括網絡層和設備層。主要工作是解決當前工業生産設備種類繁多、通信協議不統一的現狀,為平臺提供工業數據連接、轉換和數據預處理功能。如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等三大電信運營商,正積極打造工業互聯網的通信解決方案。

  ——中遊包括平臺層和軟件層。主要是提供類似Windows的作業系統,如樹根互聯的根雲平臺、海爾的COSMOPlat、富士康的BEACON、航太科工的航太雲網、中國移動的OneNET、阿裏的ET工業大腦等。同時,諸如用友網絡、東方國信等軟件企業,將已有的成熟軟件解決方案應用于工業領域。這些互聯網企業為工業互聯網提供基礎平臺支撐。

  ——下遊主要為應用層。如三一重工、海爾電器等制造業企業,依托上述信息技術和係統解決方案用于一線生産。

  近5年來,我國工業互聯網從無到有,關鍵技術短板攻關陸續取得突破,産業化進程不斷加速。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工業互聯網發展,2017年提出深入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戰略。2019年11月,工信部印發《“5G+工業互聯網”512工程推進方案》,提出打造5個産業公共服務平臺,加快垂直領域“5G+工業互聯網”的先導應用,內網建設改造覆蓋10個重點行業,形成至少20大典型工業應用場景等。

  “十四五”規劃進一步對工業互聯網作出明確部署,政府工作報告多次要求發展工業互聯網。工信部會同相關部門印發《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明確工業互聯網的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

  工業互聯網産業聯盟調查數據顯示,工業互聯網在中小企業應用普及率近年來持續走高,近兩年提升近5個百分點,83%的企業表示應用工業互聯網後生産經營效率明顯提升。

  轉向規模發展關鍵期

  “當前,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正處于起步探索轉向規模發展關鍵期。”工信部資訊通信管理局一級巡視員王鵬表示,目前,工業互聯網已經全面融入45個國民經濟大類,助力制造業、能源、礦業、電力等各大支柱産業數字化轉型升級。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工業互聯網建設成本較高,在中小企業中普及還面臨企業數字化轉型意識不夠強,人才、技術、資金欠缺等問題。賀東東説,最大的挑戰是如何處理巨量復雜的數據。這要求團隊深諳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技術,需要高端人才。而人才成本是第一道門檻。

  下一步一個重要工作,就是將制造業的數字化建設轉變成高效接入的公共能力——把包括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沉淀下來,整合為簡單易行的具體應用,從而賦能企業。

  吳志傑説:“建設工業互聯網平臺的目的,就是讓沒有能力擁有專業團隊的中小企業,也可以使用最先進的智能技術提高制造工藝,開展生産創新。”

  “智能制造”的發展意味著工人需要及時、持續的學習和培訓。吳志傑説,基于工業互聯網平臺應用,智能生産線、數字化係統運維等技能型人才需求快速增長,制造業人才將發生結構性變化。

  目前,教育部、人社部均發布了中高職院校、技工院校工業互聯網方向新專業,一些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也積極與各大院校合作,將産業實踐案例和經驗積累,轉化為人才培養項目。

  賀東東坦言,未來産業工人將告別“螺絲釘”的角色定位,需要學懂弄通一線制造業軟件開發、編程等技能。大量經過專業培訓的學生將十分搶手。“可以預期的是,制造業工人的待遇、工作環境也將變得更好。”

【糾錯】 【責任編輯:陳聽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