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發現的最遠恒星 也許開啟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2 04/12 08:57:26
來源:科技日報

迄今發現的最遠恒星 也許開啟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字體:

  至今為止,人類還沒發現過第一代恒星,因為它們數量稀少,而且在宇宙演化早期,中性氫會吸收天體的光,導致恒星暗淡。如果第一代恒星被探測到,將為揭示星系化學和動力學演化提供重要線索。

  ——鄭憲忠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究員

  近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哈勃空間望遠鏡(以下簡稱哈勃)利用引力透鏡效應,發現了人類迄今觀測到的最遙遠的單顆恒星。

  這顆恒星誕生於宇宙大爆炸後的10億年內。研究人員估計,這顆恒星的質量至少是太陽的50倍,亮度是太陽的數百萬倍。由於距離地球非常遙遠,它發出的光線用了129億年才到達地球。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這顆恒星被命名為埃倫德爾(Earendel),在古英語單詞中意為晨星或旭日之光。那麼,這縷“晨光”將為人類揭示宇宙演化帶來哪些新的線索?

  在NASA看來,哈勃的這一新發現有望開啟早期恒星形成相關研究的新篇章。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研究人員、論文第一作者布賴恩·韋爾奇&&,埃倫德爾存在於很久以前,形成它的“原材料”可能不同於以往已知的恒星,這一發現有助於科學家對宇宙非常早期、恒星形成的未知時代展開研究。

  利用宇宙“放大鏡”發現129億年前的星光

  此次哈勃發現埃倫德爾,更像是一次偶然的邂逅。“以哈勃的觀測能力,原本無法看清那麼遙遠的星光。但這次哈勃能看到埃倫德爾,是因為在地球和埃倫德爾之間,有一塊特殊的‘放大鏡’。”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究員鄭憲忠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這塊“放大鏡”其實是一個巨大的星系團——WHL0137-08,正是由於WHL0137-08的引力透鏡效應,埃倫德爾的光才能被敏銳的哈勃捕捉到。

  引力透鏡效應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中預言的一種現象,指時空在大質量天體附近會發生畸變,從而使得光線在經過大質量天體附近時發生偏折。

  “當光線經過星系團時,因強大的引力而産生的空間扭曲會使光線偏折,星系團就像放大鏡一樣匯聚和放大了背景天體的圖像,間接形成了一種‘放大鏡機制’。”鄭憲忠説,星系團WHL0137-08距離地球56億光年,埃倫德爾所在星系的光在抵達星系團WHL0137-08時,被星系團扭曲成一個長長的新月形,星光被放大了數千倍。

  “這類似於在陽光明媚的日子裏,游泳池表面的波紋在底部形成明亮的光斑——水面的漣漪充當了透鏡,將陽光聚焦到游泳池底,使池底亮斑達到最大亮度。”鄭憲忠解釋道。

  而空間望遠鏡是通過長時間的曝光來收集宇宙中的光子,從而探測出未知天體的。在WHL0137-08的“助攻”下,這一次,哈勃捕捉到了來自埃倫德爾的光子。

  這也是哈勃再一次刷新自己創下的紀錄。在埃倫德爾之前,哈勃曾經在2018年發現了一顆遙遠的恒星——伊卡洛斯(Icarus)。在詳細甄別測算後,科學家最終確認這顆遙遠恒星位於地球94億光年外。

  埃倫德爾“身世”仍是未解之謎

  埃倫德爾的發現,讓科學家頗感意外。布萊恩·韋爾奇説:“一開始我們幾乎不相信它的存在,它比此前人類觀測到的最遙遠的恒星還要遠得多。”

  韋爾奇認為,埃倫德爾的出現,為人類打開了一扇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恒星是由大量氫和氦組成的等離子體,它們的內部不斷發生核聚變反應,不斷向外發出能量,産生輻射壓來對抗自身引力坍縮。

  為何科學家能判定哈勃接收到的光來自恒星而非星系或其他天體呢?

  “與星系相比,恒星的尺寸要小很多,而且發出的光也要暗淡很多。從目前的數據看,埃倫德爾比目前已知最小的星團更小;另外,恒星的溫度一般從800開爾文到幾萬開爾文不等,埃倫德爾的溫度相當於4萬開爾文左右,在恒星的溫度區間;最後,在哈勃3年多的觀測中,埃倫德爾的亮度基本保持不變。所以不可能是無光、無溫度的黑洞,也不可能是超新星爆發等。”鄭憲忠説。

  埃倫德爾誕生於宇宙大爆炸後約9億年,即誕生於宇宙的“嬰兒時期”。

  關於埃倫德爾的詳細“身世”,至今仍有許多未解之謎,例如它具體的質量、亮度、溫度和類型等,以及它是單星還是雙星,“大多數像埃倫德爾這種質量的恒星通常都有一個更小、更暗的伴星。”鄭憲忠説。

  為捕捉第一代恒星的蹤跡提供希望

  雖然“身世”不詳,但埃倫德爾仍然引起了天文學家的極大興趣,“我們可以獨立地研究它的電磁輻射。”韋爾奇説,“這讓我們可以直接與銀河系中的恒星進行比較,從而加深我們對早期宇宙中恒星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埃倫德爾讓科學家看到了捕捉第一代恒星蹤跡的希望。

  “現有的理論模型認為,宇宙大爆炸後,熾熱的輻射漸漸平息下來,宇宙溫度慢慢下降,經歷一個黑暗時期,中性氫開始在一些宇宙物質密度較高的地方聚集,當其質量、壓力增大到一定程度時,發生核聚變,形成了第一代恒星。”鄭憲忠解釋,第一代恒星誕生於距今約137億年前,基本由氫和氦元素組成,還有極少數的鋰等,金屬豐度接近零。它們的誕生意味着宇宙再電離時期的開始。而埃倫德爾誕生於宇宙再電離結束時期,它是否攜帶着第一代恒星的“出生證明”,值得探尋。

  “至今為止,人類還沒發現過第一代恒星,因為它們數量稀少,而且在宇宙演化早期,中性氫會吸收天體的光,導致恒星暗淡。目前來看,發現第一代恒星有兩種途徑,一是把人類探測的目光投向更深邃、遙遠的宇宙,特別是要關注大質量天體,質量大的恒星亮度也會大,看到的幾率就高;二是在銀河系裏探測質量小、金屬豐度極低的天體,因為質量越小的天體,壽命越長。”鄭憲忠認為,如果第一代恒星被探測到,將為揭示星系化學和動力學演化提供重要線索。

  這讓埃倫德爾被寄予厚望。有觀點認為,如果後續研究證明埃倫德爾只是由原始的氫和氦組成,這將是傳説中第一代恒星存在的第一個證據。

  如何破解埃倫德爾有可能隱藏的宇宙之謎?天文學家打算利用詹姆斯·韋布空間望遠鏡對埃倫德爾進行觀測。

  在鄭憲忠看來,距離我們最遙遠的恒星,或者説第一代恒星,形成的條件很苛刻,找到它們並了解它們最初的演化過程,如氣體是如何冷卻形成的恒星,最初的恒星到底有多大,它們的質量、壽命是多少,恒星是否直接由氣體引力坍縮形成等,對於驗證現有恒星理論具有重大意義。

  “了解天體是如何誕生的,對於探尋生命的起源、理解文明的意義或許也會提供一些借鑒。”鄭憲忠説。(記者 金 鳳)

【糾錯】 【責任編輯:鄭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