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世界移動通信大會:讓數字世界釋放無限可能-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2 03/03 07:40:21
來源:經濟參考報

2022世界移動通信大會:讓數字世界釋放無限可能

字體:

人們在2022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參觀華為展區。新華社記者 鄭煥松 攝
 
參觀者在華為折疊屏手機海報旁停留。新華社發(古斯塔沃·巴連特 攝)

編者按

快速演進的數字化浪潮席捲全球,作為基礎架構的網絡技術未來如何發展?這是全球企業和用戶當下關注的焦點。當未來數字世界的技術底座逼近極限,創新突破面臨前所未有的急迫。重塑社會數字形態進入關鍵時刻,在5G、AI等新技術領域佔有領先優勢的中國企業顯現出了強大的競爭力。在新技術的加持下、在新應用場景的激發下,更在“雙碳”目標的指引下,中國科技企業正處於領先的機遇期、創新能力的爆發期,給網絡技術的大突破、未來數字世界的大發展帶來無限想象空間。

數字化正在深刻地改變世界,而數字網絡是未來數字世界的基石。此間正在舉行的2022世界移動通信大會透露的信息表明,隨着全球數字化需求快速增長,供給側瓶頸已然顯現,急需探索新理論和新架構,支撐數字化可持續發展,而在全球奮力奔向碳中和目標之時,綠色發展成為構建未來數字世界的主題。

探索突破技術極限

世界移動通信大會有行業“風向標”之稱,2022世界移動通信大會於2月28日在西班牙巴塞羅那會展中心開幕。為期四天的大會以“連接釋放無限可能”為主題,來自全球近150個國家和地區1500家企業的業界人士就移動通信行業新趨勢、新産品和新技術等展開探討。華為、中興、小米、OPPO等中國企業也亮相本屆大會。

“全球數字經濟高速發展,有預測稱數字經濟今年佔GDP的比重將超過50%,數字化需求超出預期。反觀供給側,香農定理和馮·諾依曼架構已遇到很大瓶頸。因此,我們需要探索新理論和新架構,支撐數字化可持續發展。”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在2022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發表主題演講時指出。

作為信息通信技術(ICT)的基礎理論,香農定理和馮·諾依曼架構奠定了傳統通信與計算範式。事實上,ICT産業的快速發展正是構建在香農定理、馮·諾依曼架構等理論基礎上。然而,隨着新技術的爆發式涌現,當前的編碼算法不斷逼近“香農極限”,馮·諾依曼架構也已出現性能瓶頸,ICT産業已經觸摸到天花板。舉例來説,在無線通信領域,信道的“香農極限”指的是在會隨機發生誤碼的信道上進行無差錯傳輸的最大傳輸速率,而5G技術已經逼近香農極限,新代際通信技術必須實現根本性的突破。

“華為正在努力實現三個重構:基礎理論、架構和軟體。這三個重構將支撐ICT行業長期可持續發展。”郭平&&。

首先是理論重構,以信道增容為例。信道容量已經接近天花板。華為持續探索新一代MIMO(多進多出)和無線AI(人工智能)等理論與技術,進一步逼近香農極限,同時研究語義通信等新理論,嘗試超越香農極限,為通信打開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其次是架構重構。無線通信依然面臨高頻、超大帶寬、超高速等重大技術挑戰,華為積極探索新技術以重構架構,比如引入光電融合技術,解決關鍵問題,並突破未來芯片面臨的工藝瓶頸。而以CPU(中央處理器)為中心的傳統計算架構難以適應AI、大數據應用的蓬勃發展,華為正在設計“對等”架構,讓GPU(圖形處理器)、NPU(網絡處理器)等能夠更好支撐全球AI業務的發展。

最後是軟體重構。隨着對算力的需求急劇增加而硬體工藝進步放緩,華為提出了“軟體性能倍增計劃”,比如無線小區數和調度用戶等關鍵指標已通過軟體優化提升了一倍;通過鴻蒙、歐拉系統更有效地發揮多樣化硬體的算力潛能;通過Mindspore框架,幫助科學家、工程師提升開發效率等。

“華為持續的根技術投入,將逐漸在産品競爭力上得以體現。”郭平&&。

在此次以“數智森林”為設計主題的主展館中,華為展示了最新的産品和解決方案,如泛在千兆移動網絡、雲網快線、全光目標網、運營運維數智化轉型、綠色發展系統性解決方案等。華為公司提供的數據顯示,華為移動服務作為全球第三大移動應用生態,截至2021年已擁有超過540萬註冊開發者,全球應用數量相比2020年增長147%,並獲得了越來越多消費者的認同。目前華為終端全球月活用戶超過7.3億,華為賬號全球月活用戶超過4億。根據第三方測試報告顯示,在瑞士、德國、芬蘭、荷蘭、韓國、沙特等13個國家,華為承建的5G網絡,用戶體驗均為最佳。

從“碳足跡”到“碳手印”

面對日益嚴峻的碳排放問題,碳中和已成為全球共識,而碳中和也給ICT行業帶來了挑戰。

據華為運營商BG首席營銷官宋曉迪介紹,綠色發展當前存在五個認知誤區,其中之一就是發展ICT行業將産生大量的碳排放。事實上,根據全球電子可持續性倡議組織(GeSI)報告,到2030年,ICT行業碳排放僅佔全球的1.97%,而通過應用ICT技術,可以使千行百業減少20%碳排放量,10倍於ICT行業自身碳排放。與“碳足跡”概念相對應,這種人類為環境改善而做出的努力被稱為“碳手印”。

“‘碳手印’的價值讓我們更加堅定地發展ICT基礎設施。”宋曉迪&&。

據華為預測,2030年全球有1YB的數據量在雲端,如果全部採用更加綠色的全光傳輸技術,每年可節省1.5億噸碳排放,相當於種植2億棵樹。

第二個ICT行業綠色發展的認知誤區就是過度聚焦供應鏈排放,即網絡設備製造過程的碳排放。真相卻是在網絡設備的全生命周期中,生産階段産生碳排放僅佔2%,而設備使用過程中的碳排放卻達到80%至95%。

第三個誤區則是綠色發展僅等於綠色新能源。真相則是ICT行業的綠色發展不僅要大力發展太陽能和風電,而且更應該系統性地考慮電信網絡整體的能效提升。

此外,ICT行業綠色發展的認知誤區還包括設備能效之和等於網絡能效,以及能耗的節省不能影響任何網絡指標。真相是單點設備的能效評估不能支撐場景化、全局的規劃建設決策,而部署節能特性必然會影響到一些網絡指標,但是部分指標(如午夜時的峰值速率)是可以被忽略的,因為這並不影響用戶的實際使用體驗。在德國,針對午夜的商場,通過部署智能關斷的節能方案,雖然峰值速率略有降低,但基站節能了10%,並且完全不影響用戶的體驗。因此,一些場景在保障用戶體驗的同時,也可以考慮在節能和部分網絡指標中做平衡。

針對這些認知誤區,華為建議大力發展ICT産業,助力千行百業的綠色發展;更加關注ICT基礎設施使用階段的碳排放,而不只是生産階段的碳排放;通過“綠色站點-綠色網絡-綠色運營”系統性解決方案,幫助運營商持續提升網絡容量和降低單位比特能耗;定義統一的能效指標體系,識別能耗主要問題等。

“我們的核心理念是‘更多比特,更少瓦特’,通過理論、材料、算法等的突破,來兌現我們2.7倍能效提升的承諾。”郭平&&。

重塑未來數字經濟

全球數字經濟正在高速發展,歐盟、中國和韓國等多個國家或地區都宣布了鉅額的數字經濟投資計劃。作為ICT基礎設施提供商,運營商在引領未來數字經濟發展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聯接的密度乘以計算的精度,就是數字經濟的強度。但現在我們不只需要強度,還需要長期活力。所以,我們需要多考慮一個維度,即碳減排的力度。”郭平&&。

華為常務董事、運營商BG總裁丁耘認為,運營商可以在這三個維度中,尋找到重塑未來數字經濟發展的新機遇。在聯接領域,運營商可沿着5G用戶規模增長到業務範圍擴大的路徑,實現商業成功;在計算領域,運營商可通過聯接與IT的深度融合,助力企業數字化轉型,實現新增長;在碳減排領域,華為的ICT綠色解決方案將助力運營商持續提升網絡容量和降低單位比特能耗,實現綠色發展。

事實上,5G全球規模商用2年多來,在網絡覆蓋、終端、用戶規模等方面發展迅速。截至2021年底,全球200多家運營商已經部署了5G商用網絡,5G用戶數已經超過7億,商用終端超過1200款。在中國,伴隨新基建的推進,5G應用創新正從個人消費向ToB領域産業轉型,包括礦山、港口、智能製造等多個産業。丁耘透露,5GtoB專網已在中國多個行業規模商用,華為和合作方累計簽署了超過3000個5G行業應用商用合同。

2022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主辦方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GSMA)會長葛瑞德&&,近年來中國在移動通信領域的重要性越來越大,中國不僅是巨大的市場,更是巨大的創新市場。

“中國是5G覆蓋和提速方面都處於領先地位的國家之一。”葛瑞德説。據他介紹,在大會首日的主旨演講環節中,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三家中企的負責人分別發表了他們在5G及其他技術應用領域的想法。華為、中興、小米、OPPO等眾多中國企業也攜最新産品和技術在大會亮相,被多家國際媒體在預熱報道中稱為“尤其受期待”。

在本屆大會上,華為不僅帶來了筆記本電腦、一體機、打印機等七款智慧辦公終端新品,還發布了最新的運營商IT産品及解決方案。據華為常務董事、ICT基礎設施業務管理委員會主任汪濤介紹,華為為運營商提供智能IT底座,包含全協同分佈式雲和全場景數據存儲池。截至2021年底,華為雲與夥伴在全球共27個地理區域運營61個可用區,覆蓋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已與120多家運營商開展深入的雲服務合作;面向行業數字化,在製造、零售、醫療健康等九個垂直行業,已全面開放50+場景化雲服務。同時,華為已為全球300多家運營商提供智能高效的數據存儲服務。

此外,華為還在本屆大會上提出GUIDE商業藍圖,助力運營商實現“商業5力”,即業務的滲透力、效率的創造力、資源的整合力、價值的競爭力和社會的貢獻力,旨在引領數字經濟未來。

“過去十幾年的網絡演進,本質上是IT技術的最新實踐不斷被引入CT的過程:從IP到雲,再到現在的AI,都是如此。作為業界擁有最完整ICT能力的企業,在未來網絡向AI Native演進的過程中,我們有信心佔得先機。”郭平在演講中擲地有聲地&&。(記者 吳蔚)

【糾錯】 【責任編輯:冉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