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經濟”的二三事-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1 12/08 08:18:49
來源:人民郵電報

“耳朵經濟”的二三事

字體:

  當今時代,只要是能夠消費信息的能力,例如你的聽覺、視覺、觸覺等感官資源,一定會出現短缺。得益於流媒體技術的成熟應用以及信息通信技術的更新迭代,現在你不用耗費大量時間等待資源下載到本地後再行使用,流式傳輸技術允許你一邊下載一邊收聽或觀看所需的音頻、視頻或多媒體文件。

  因此,除了過去近20年間誕生的一批體量龐大的音樂流媒體&&外,更多在線音頻應用也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它們將電子書、網絡課程、專業技能講解等可視化信息轉化為聽覺信息,賺取你的“耳朵紅利”。通俗解釋就是通過把網絡上的可視化信息變成聽覺信息,不僅能有效緩解自身注意力短缺的壓力,更可以充分發揮聽覺作為感官資源的功用,從而催生一個全新的紅利風口——“耳朵經濟”。今天,讓我們説説“耳朵經濟”的二三事。

“後版權時代”音樂流媒體&&路在何方

  近日一則網易雲音樂重啟IPO的消息再次掀起在線音樂行業的波瀾。11月16日,港交所信息披露,網易雲音樂已上載全新聆訊後資料集並通過港交所上市聆訊,這也意味着網易雲音樂在暫停3個月後,重啟上市之旅。

  今年,我國在線音樂行業緊跟互聯網行業步伐,吹響了“反壟斷”號角。音樂流媒體&&被責令解除獨家版權,不僅形成公平競爭、健康有序的市場環境,更讓這些&&煥發新生,網易雲音樂、騰訊音樂的營收水平和用戶規模都進一步提升。巨頭們在“報表”上的良好表現無疑提振了從業者的信心,隨着他們加緊各自的生態矩陣建設,我國在線音樂行業正在平穩地步入“後版權時代”。

  “成績單”亮眼提振業界信心

  網易雲音樂、騰訊音樂第三季度財報意義重大,備受業界關注。畢竟這是進入“後版權時代”以來,在線音樂行業整體發展趨勢的風向標。從兩家巨頭財報數據來看,不論是營收還是用戶規模,“成績單”的各項數據都十分亮眼。

  從網易雲音樂披露的第三季度財報來看,付費用戶數量增長速度大幅提升。截至2021年9月30日,其在線音樂服務付費用戶數量達到2752萬,同比增長超93%;社交娛樂服務付費用戶為58.4萬,同比增長93%。

  另外,網易雲音樂的毛利率由負轉正,也是一個積極信號。2021年前三季度,網易雲音樂總營收為51億元,同比增長52%;毛利率則大幅提升並轉正為0.4%;月活躍用戶數量達到1.84億,在線音樂付費率達14.9%。

  無獨有偶,騰訊音樂的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其在線音樂服務收入同比增長24.3%,其中在線音樂訂閱收入同比增長30.2%,付費率達11.2%,高於去年同期的8.0%與2021年第二季度的10.6%,再創歷史新高。

  自從我國在線音樂行業開啟正版化以來,大量用戶形成了“版權在哪我的耳朵就在哪”的習慣,這也讓業界一度産生了&&用戶留存度下降、付費用戶規模縮小的判斷。

  然而事實證明,沒有了“獨家版權”的限制,原先“苦版權久矣”的&&抓住機遇擴充自身曲庫規模,爭取彎道超車;而原本就獨霸鰲頭的&&則可以縮減因“獨家版權”帶來的高額“獨家費用”支出,收入成本有進一步壓縮的空間。長遠來看,我國在線音樂行業仍在繼續規範化進程,而音樂版權的公平、開放逐漸成為行業發展的大趨勢。

  生態矩陣是核心競爭力

  公平、開放的版權競爭,督促各大音樂流媒體&&加快生態矩陣建設的步伐。一是加快推進各類原創音樂生態的搭建。騰訊音樂推出了原力舞&計劃、乘風計劃,上線“億元激勵計劃4.0”。網易雲音樂推出了石頭計劃、雲梯計劃、硬地圍爐夜、硬地原創音樂榜、星辰集·詞曲創作大賽、“探樂者行動”詞曲創作者培養計劃等扶持計劃。

  二是與業界各大版權方重新建立親密關係。當“獨家版權優勢”不再,&&就能騰出手來通過大量簽約唱片公司、歌手藝人打造與其他&&不同的版權生態,在原本存量市場上吸收更多“新鮮血液”。今年10月,網易雲音樂宣布摩登天空時隔3年重返該&&,這意味着用戶能夠聽到新褲子、痛仰、重塑雕像的權利、五條人、馬頔、曾軼可等歌手與樂隊的歌曲。11月9日,英皇娛樂版權回歸,旗下藝人如謝霆鋒、容祖兒、古巨基的作品重新上架網易雲音樂。

  有業內人士&&,音樂流媒體&&間不再有版權的“楚河漢界”後,在線音樂市場會由獨霸版權的惡性競爭階段過渡到依靠提供差異化、個性化服務,改善用戶聽歌與社區互動體驗為主導的良性競爭階段。因為隨着日後各大&&內容差異的減小,市場將更看重&&是否能夠滿足個體差異化的消費需求,那些在幾個&&間“搖擺不定”的用戶將為此做出選擇,紮下根來。

  但是必須注意,即使“獨家版權時代”結束了,音樂流媒體&&想要獲得版權依然需要支付相應的版權費用,上游的唱片公司依舊會在考察&&的經營業績、用戶規模等數據之後,決定版權歸屬,這對於那些逆勢而上的音樂流媒體&&而言,仍然是不小的挑戰。

  短視頻&&或成競爭對手

  在新冠肺炎疫情等諸多外部因素的影響下,在線音樂用戶使用時長有了大幅提升。據前瞻産業研究院統計,我國在線音樂用戶人均單日啟動次數從3.6次增長至5.8次,人均使用間隔天數從4.2天縮短至2.1天。截至2020年底,我國在線音樂用戶規模已經達到6.58億人,手機音樂用戶為6.57億人。

  內憂稍有緩和,外患接踵而至。近日《漠河舞廳》在網易雲音樂和QQ音樂APP上走紅。但是在抖音上,#漠河舞廳#話題播放量已經超過36億次,漠河文體旅游局的官方直播也擁有了動輒數十萬的觀眾。

  短視頻&&直觀、高效、互動性強的內容呈現形式正在成為越來越多“神曲”的助推器,其便捷的二次創作手段正在吸引音樂創作人的加入。《2020抖音音樂生態數據報告》顯示,去年下半年抖音音樂人漲粉數量累計超3億,漲粉超千萬量級的音樂人有6位,漲粉超500萬的音樂人有23位。抖音、快手等短視頻&&並非直接搶佔在線音樂市場,而是更加側重於利用短視頻的宣發優勢,從音樂代理髮行等上游介入在線音樂行業。

  網易CEO丁磊曾&&,短期內的確會看到短視頻、視頻直播分散用戶一些時間。不過,音樂和短視頻最大的不同是,短視頻只能消費一次,音樂值得重復消費。優質的音樂內容會讓人有很強的共鳴和沉浸感。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短視頻&&塑造出來的“神曲”更多是編曲簡單、歌詞空泛、內涵單薄的“口水歌”。

  從這個角度看,音樂流媒體&&似乎不用過於擔心短視頻&&帶來的衝擊,應該着重關注通過打造一個公平、有序的內部生態,吸引更多優秀的音樂創作人加入,增強自身獨特的內容創作能力,進而增強用戶黏性。

  一個好的音樂流媒體&&,應當是用一首首公眾喜聞樂見的優質音樂作品搭建起來的,這也必將是“後版權時代”在線音樂行業的主旋律。

“耳朵經濟”持續火熱我國在線音頻行業迎來新機遇

  近年來,我國在線音頻行業發展向好,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引發“耳朵經濟”的火熱。

  與當下正火的長、短視頻相比,在線音頻僅需依靠聽覺,可以使人們利用更少的注意力獲取更多的信息,“一心二用”成為可能。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在線音頻以其能夠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的優勢受到用戶青睞。一批諸如荔枝、喜馬拉雅、蜻蜓FM等綜合性音頻應用,以及懶人聽書、氧氣聽書等垂直音頻&&在近些年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各有側重的在線音頻&&讓UGC(用戶生産內容)成為在線音頻産業版圖重要的支撐部分,而隨着越來越多播客從個人、小工作室發展成為具有一定體量的團隊,以及個人(團隊)IP的逐漸完善,傳統的播客模式開始朝着PGC(專業生産內容)過渡,整個在線音頻行業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元,受眾群體更加廣泛。

  內容生態豐富PGC支撐作用凸顯

  內容建設無疑對我國在線音頻行業能夠“快步小跑”起到了主要推動作用。而在線音頻內容的重要生産模式便是播客。播客雖然在傳統意義上屬於UGC,但隨着近年來在線音頻受眾越發廣泛,所涉及領域不斷細化,大多數用戶也不再滿足於“通勤時聽新聞”“休息時聽雞湯”這樣的形式。

  一份樣本數量超過2000人的調研顯示,我國在線音頻用戶收聽節目的需求中,除了典型意義上的放鬆娛樂、填充閒余時間外,出現越來越多自我提升乃至專業內容獲取、結交朋友的音頻業務需求,特別是自我提升需求佔比達到四成。“地鐵上聽一本書,午休時學炒股,睡覺前聽音樂。”在北京工作的王女士對記者&&。的確,對於很多上班族而言,每天高強度的工作會頻繁導致“用眼過度”,而通過聽在線音頻則可以達到放鬆心情、再學習的目的。

  有需求就會有市場。因此我們看到,在線音頻用戶收聽的音頻內容品類愈發豐富,其中有聲書的佔比遠高於其他品類,達到47%,其次是脫口秀、娛樂資訊、廣播劇等。在內容方面,歷史人文、商業財經、相聲評書、兒童讀物、知識科普、小説名著等可謂應有盡有,通過單人、雙人、多人演播乃至AI語音生成等多種方式呈現給用戶。艾媒諮詢的統計數據顯示,超六成在線音頻用戶日均收聽PGC的頻率為1~2次,而UGC的收聽頻率在1~2次的佔比為59.3%,二者持平。

  內容生態的建成,絕對少不了對內容質量的把控。統計數據表明,近六成在線音頻用戶對內容整體質量比較滿意,僅有不到3%的用戶對內容質量&&不滿意。相關專業人士&&,目前內容生産體系較為完善,大多數在線音頻&&會設立內容監測機制,確保了在線音頻內容的質量。

  時下,主流在線音頻&&也在積極推出更多優質欄目以滿足用戶需求。如中央廣播電視總台音頻客戶端雲聽打造自製IP“雲聽開講”,憑藉優質講師資源,以覆蓋音樂、文學等多領域的文化欄目,持續生産優質內容。

  頭部&&引領發展“聲音社交”提升用戶黏性

  可以看見的是,我國在線音頻行業發展正越發成熟、穩定。頭部&&為了進一步提高競爭力,不斷尋求新的發展機會。

  例如頭部在線音頻社區荔枝將播客業務拆分成垂直類播客&&“荔枝播客”,其內容包括脫口秀、親子家庭、社會評論、生活藝術、人文歷史、影視娛樂等。荔枝將播客獨立運營,有助於繼續尋求增量用戶。

  頭部&&對於UGC大力扶持,一方面激勵更多創作者製作高質量的音頻內容,另一方面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播客培養機制,迅速擴大播客群體規模,讓整個行業更加欣欣向榮。艾媒諮詢數據顯示,中國在線音頻行業UGC創作者數量呈現上升趨勢,2021年將超過1300萬人。

  新冠肺炎疫情催生“宅經濟”,更在深層次推動着“聲音社交”的生根發芽。有位在讀大學生對記者&&,目前一些在線音頻&&推出了學術性較強的節目,“節目裏會請一些專家學者進行交流,這比一個人讀論文要令人印象深刻得多。”此外,時下ASMR(一種利用音頻助眠的手段)大熱,部分用戶會在晚上休息前聽自己喜歡的播客溫柔地向自己講述一個小故事,甚至是道一句“晚安”。

  在這部分用戶眼裏,聲音傳播的內容比文字、視頻顯然更具有人性溫度。一般而言,社交具有階層性質,真正有效的社交只存在於同一階層。正因如此,在線音頻&&通過“聲音社交”——這一無關社會地位、收入的方式,吸引了大量用戶,給了他們一個平等社交的機會。統計顯示,同好社交已經成為新生代群體的重要社交訴求,如荔枝等年輕用戶濃度高、社交屬性強的在線音頻社區將成為“在線音頻﹢同好社交”的重要發展&&。

  “畢竟人們的耳朵是閒不下來的。”一位正在使用多個在線音頻應用的用戶對記者&&。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在線音頻市場規模將達到220億元,同比增長67.9%。巨大的想象空間帶來強大的市場潛力,我國在線音頻行業正迎來新的發展機遇。(趙樂瑄)

【糾錯】 【責任編輯:冉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