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1 03/22 09:23:13
來源:新華網

科技助力三星堆遺址考古新發現

字體:

  在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現場3號“祭祀坑”,考古人員用高光譜成像掃描器對文物進行光譜拍攝,以識別文物的材料和屬性(3月16日攝)。

  此次四川省廣漢市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和保護研究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實現考古發掘、科技考古與文物保護全過程緊密結合。考古發掘現場被大跨度鋼結構大棚覆蓋,裏面有數個通透的玻璃“考古艙”將新發現的6個“祭祀坑”罩住。這些“考古艙”不僅能控制發掘現場的溫度、濕度,還能減少工作人員帶入現代的微生物、細菌等。“考古艙”裏裝滿各類設備,工作人員穿著“防護服”在其中開展“野外”考古。在“考古艙”旁設有各種應急文物保護實驗室和庫房,各種先進設備一應俱全。

  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現場的保護大棚以及其內的“考古艙”(無人機照片,3月1日攝)。

  此次四川省廣漢市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和保護研究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實現考古發掘、科技考古與文物保護全過程緊密結合。考古發掘現場被大跨度鋼結構大棚覆蓋,裏面有數個通透的玻璃“考古艙”將新發現的6個“祭祀坑”罩住。這些“考古艙”不僅能控制發掘現場的溫度、濕度,還能減少工作人員帶入現代的微生物、細菌等。“考古艙”裏裝滿各類設備,工作人員穿著“防護服”在其中開展“野外”考古。在“考古艙”旁設有各種應急文物保護實驗室和庫房,各種先進設備一應俱全。

  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在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現場,考古人員利用電腦現場查看新發現的象牙雕,並進行記錄(3月10日攝)。

  此次四川省廣漢市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和保護研究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實現考古發掘、科技考古與文物保護全過程緊密結合。考古發掘現場被大跨度鋼結構大棚覆蓋,裏面有數個通透的玻璃“考古艙”將新發現的6個“祭祀坑”罩住。這些“考古艙”不僅能控制發掘現場的溫度、濕度,還能減少工作人員帶入現代的微生物、細菌等。“考古艙”裏裝滿各類設備,工作人員穿著“防護服”在其中開展“野外”考古。在“考古艙”旁設有各種應急文物保護實驗室和庫房,各種先進設備一應俱全。

  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在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現場,考古人員用三維鐳射掃描器掃描7號“祭祀坑”,並將利用掃描數據建立該“祭祀坑”的3D模型(3月10日攝)。

  此次四川省廣漢市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和保護研究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實現考古發掘、科技考古與文物保護全過程緊密結合。考古發掘現場被大跨度鋼結構大棚覆蓋,裏面有數個通透的玻璃“考古艙”將新發現的6個“祭祀坑”罩住。這些“考古艙”不僅能控制發掘現場的溫度、濕度,還能減少工作人員帶入現代的微生物、細菌等。“考古艙”裏裝滿各類設備,工作人員穿著“防護服”在其中開展“野外”考古。在“考古艙”旁設有各種應急文物保護實驗室和庫房,各種先進設備一應俱全。

  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在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現場,工作人員利用特制的升降設施,將整體提取的兩個剖面柱運出7號“祭祀坑”(3月17日攝)。這些剖面柱將能為研究者展現該“祭祀坑”內地層堆積的樣貌。

  此次四川省廣漢市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和保護研究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實現考古發掘、科技考古與文物保護全過程緊密結合。考古發掘現場被大跨度鋼結構大棚覆蓋,裏面有數個通透的玻璃“考古艙”將新發現的6個“祭祀坑”罩住。這些“考古艙”不僅能控制發掘現場的溫度、濕度,還能減少工作人員帶入現代的微生物、細菌等。“考古艙”裏裝滿各類設備,工作人員穿著“防護服”在其中開展“野外”考古。在“考古艙”旁設有各種應急文物保護實驗室和庫房,各種先進設備一應俱全。

  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在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現場,考古人員利用特制的升降設施在3號“祭祀坑”內作業,以減少對坑內文物的影響(3月19日攝)。

  此次四川省廣漢市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和保護研究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實現考古發掘、科技考古與文物保護全過程緊密結合。考古發掘現場被大跨度鋼結構大棚覆蓋,裏面有數個通透的玻璃“考古艙”將新發現的6個“祭祀坑”罩住。這些“考古艙”不僅能控制發掘現場的溫度、濕度,還能減少工作人員帶入現代的微生物、細菌等。“考古艙”裏裝滿各類設備,工作人員穿著“防護服”在其中開展“野外”考古。在“考古艙”旁設有各種應急文物保護實驗室和庫房,各種先進設備一應俱全。

  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在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現場3號“祭祀坑”,考古人員用全站儀為新發現的文物定位(3月10日攝)。

  此次四川省廣漢市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和保護研究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實現考古發掘、科技考古與文物保護全過程緊密結合。考古發掘現場被大跨度鋼結構大棚覆蓋,裏面有數個通透的玻璃“考古艙”將新發現的6個“祭祀坑”罩住。這些“考古艙”不僅能控制發掘現場的溫度、濕度,還能減少工作人員帶入現代的微生物、細菌等。“考古艙”裏裝滿各類設備,工作人員穿著“防護服”在其中開展“野外”考古。在“考古艙”旁設有各種應急文物保護實驗室和庫房,各種先進設備一應俱全。

  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在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現場3號“祭祀坑”,考古人員用全站儀為新發現的文物定位(3月10日攝)。

  此次四川省廣漢市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和保護研究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實現考古發掘、科技考古與文物保護全過程緊密結合。考古發掘現場被大跨度鋼結構大棚覆蓋,裏面有數個通透的玻璃“考古艙”將新發現的6個“祭祀坑”罩住。這些“考古艙”不僅能控制發掘現場的溫度、濕度,還能減少工作人員帶入現代的微生物、細菌等。“考古艙”裏裝滿各類設備,工作人員穿著“防護服”在其中開展“野外”考古。在“考古艙”旁設有各種應急文物保護實驗室和庫房,各種先進設備一應俱全。

  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這是一張拼版圖片:上圖為1986年,考古人員在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現場工作。受限于當時的條件,現場裸露在空氣之中,沒有被完全封閉保護起來(三星堆博物館供圖);下圖為3月10日在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現場拍攝的4個大小不同的“考古艙”(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此次四川省廣漢市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和保護研究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實現考古發掘、科技考古與文物保護全過程緊密結合。考古發掘現場被大跨度鋼結構大棚覆蓋,裏面有數個通透的玻璃“考古艙”將新發現的6個“祭祀坑”罩住。這些“考古艙”不僅能控制發掘現場的溫度、濕度,還能減少工作人員帶入現代的微生物、細菌等。“考古艙”裏裝滿各類設備,工作人員穿著“防護服”在其中開展“野外”考古。在“考古艙”旁設有各種應急文物保護實驗室和庫房,各種先進設備一應俱全。

  新華社發

  這是一張拼版圖片:左圖為1986年,考古人員用傳統的測量工具在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現場工作(考古學家陳德安供圖);右圖為3月10日,在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現場3號“祭祀坑”,考古人員用全站儀為新發現的文物定位(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此次四川省廣漢市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和保護研究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實現考古發掘、科技考古與文物保護全過程緊密結合。考古發掘現場被大跨度鋼結構大棚覆蓋,裏面有數個通透的玻璃“考古艙”將新發現的6個“祭祀坑”罩住。這些“考古艙”不僅能控制發掘現場的溫度、濕度,還能減少工作人員帶入現代的微生物、細菌等。“考古艙”裏裝滿各類設備,工作人員穿著“防護服”在其中開展“野外”考古。在“考古艙”旁設有各種應急文物保護實驗室和庫房,各種先進設備一應俱全。

  新華社發

  這是一張拼版圖片:左圖為1986年,工作人員在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現場2號“祭祀坑”內清理文物(考古學家陳德安供圖);右圖為3月10日,在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現場,考古人員在3號“祭祀坑”內工作(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此次四川省廣漢市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和保護研究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實現考古發掘、科技考古與文物保護全過程緊密結合。考古發掘現場被大跨度鋼結構大棚覆蓋,裏面有數個通透的玻璃“考古艙”將新發現的6個“祭祀坑”罩住。這些“考古艙”不僅能控制發掘現場的溫度、濕度,還能減少工作人員帶入現代的微生物、細菌等。“考古艙”裏裝滿各類設備,工作人員穿著“防護服”在其中開展“野外”考古。在“考古艙”旁設有各種應急文物保護實驗室和庫房,各種先進設備一應俱全。

  新華社發

  這是在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現場拍攝的用于篩選試驗用的灌漿材料(3月20日攝)。

  此次四川省廣漢市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和保護研究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實現考古發掘、科技考古與文物保護全過程緊密結合。考古發掘現場被大跨度鋼結構大棚覆蓋,裏面有數個通透的玻璃“考古艙”將新發現的6個“祭祀坑”罩住。這些“考古艙”不僅能控制發掘現場的溫度、濕度,還能減少工作人員帶入現代的微生物、細菌等。“考古艙”裏裝滿各類設備,工作人員穿著“防護服”在其中開展“野外”考古。在“考古艙”旁設有各種應急文物保護實驗室和庫房,各種先進設備一應俱全。

  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 攝

  3月20日,考古人員用專業相機和特殊拍攝裝置垂直拍攝三星堆遺址5號“祭祀坑”的高清影像。

  此次四川省廣漢市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和保護研究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實現考古發掘、科技考古與文物保護全過程緊密結合。考古發掘現場被大跨度鋼結構大棚覆蓋,裏面有數個通透的玻璃“考古艙”將新發現的6個“祭祀坑”罩住。這些“考古艙”不僅能控制發掘現場的溫度、濕度,還能減少工作人員帶入現代的微生物、細菌等。“考古艙”裏裝滿各類設備,工作人員穿著“防護服”在其中開展“野外”考古。在“考古艙”旁設有各種應急文物保護實驗室和庫房,各種先進設備一應俱全。

  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 攝

【糾錯】 【責任編輯:周靖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