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1 06/ 27 11:43:38
來源:新華網

香港故事|香港青少年的“航太夢”

字體:

  新華社香港6月27日電 題:香港青少年的“航太夢”

  新華社記者丁梓懿 張雅詩

  “我們會努力學習,刻苦鑽研,讓中國的五星紅旗迎向星辰大海!”“我們會以你們為目標,認真學習,希望日後能為祖國出一份力!”近日,中國航太專家團隊抵港,備受鼓舞的香港青少年紛紛立下志向。

  6月23日至25日,由6名國家頂尖航太專家組成的“宇宙天團”,走進香港多間大學和中小學開展講座,所到之處“吸粉”無數。航太專家們多方位展示祖國航太科技的硬核實力,大大激發香港青少年的航太熱情,更提升了他們的自豪感和愛國心。

  6月25日,在香港的皇仁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中)與學生合影。新華社記者 李鋼 攝

  “我們國家好偉大”

  在香港培僑書院,有一群熱愛航太的孩子,他們通過各種各樣的方法,追尋著自己的“航太夢”——

  一位手持五星紅旗的航太員、一個印有中國國旗的空間站、很多閃亮的星星……9歲的王辰宇喜歡用彩筆把自己的“星辰夢”畫在紙上,畫太空畫是她課余時間最大的樂趣;

  10歲的黃淩越,將神舟十二號、天問一號畫進水彩畫中,並精心裝裱起來,在中國工程院院士、長徵係列火箭總設計師龍樂豪25日到學校開講座時,送給了他;

  6月24日,在香港大學,中國工程院院士、長徵係列火箭總設計師龍樂豪(前左)與學生交流。新華社記者 李鋼 攝

  11歲的蔣昕禾,節假日時常泡在沙田公共圖書館,翻看她最喜歡的一本書——《中國載人航太》;

  同為11歲的唐子晴,晚上用天文望遠鏡觀測月球,白天上網加看書,了解火箭推進器的設計原理和運作方法;

  八年級學生王妍和鄧東方利用課余時間制作關于世界和中國航太史的幻燈片,陳樂之和蘇海遙花費數周完成嫦娥五號的專題研習。四人還首次站在講臺上給300位同學分享學習成果。

  近日採訪中,記者見到了這些青少年,他們興奮地談論起自己喜歡的航太員和國家航太成就,你一言我一語,臉上滿是自豪與驕傲。

  6月24日,香港培僑書院愛好航太科技的中學生蘇海遙、王妍、鄧東方、陳樂之(從左至右)在接受採訪時合影。新華社記者 吳曉初 攝

  “中國的航太探索之路很不容易,我們在1970年才發出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蔣昕禾説,現在國家航太實力雄厚,引人矚目。“雖然我們起步晚,但是我們進步快!”

  談起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鄧東方靦腆地笑了笑,自己竟然和衛星“撞名”了,這讓她覺得很驕傲。“我們國家好偉大,不斷在航太技術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身為中國人,我感到自豪!”

  “兩彈一星”、神舟飛天、嫦娥攬月、天問探火、北鬥指路、天宮建站……國家幾代航太人接續奮鬥取得舉世矚目的航太成就。近年來,國家越來越重視香港青少年的航太教育,自2003年起,數次派航太英雄訪港,大大激發了青少年的航太熱情和興趣。

  6月24日,香港培僑書院教師謝婷在介紹學生們的航太科技研習成果。新華社記者 吳曉初 攝

  “我也想當航太員”

  6月17日下午放學後,保良局林文燦英文小學五年級學生譚梓浚、譚梓鋒兩兄弟回到家,書包還來不及摘下,就急忙打開電視機,觀看神舟十二號發射升空的新聞片段。

  6月21日,保良局林文燦英文小學五年級學生譚梓浚(右)、譚梓鋒兩兄弟在展示他們獲得的航太知識課程證書。新華社記者 李鋼 攝

  “(發射)當時我在上課,覺得十分興奮,十分想看。我當時就在想,我長大以後一定要成為航太員。”10歲的譚梓浚回憶起那天的場景,眼中綻放著光芒。

  5年前,在位于何文田的陳瑞祺(喇沙)小學的一個教室中,香港航太學會會長雷健泉舉行了一次航太課程班,激發了兄弟二人的學習興趣。兩人至今還記得當天的收獲:“雷老師講了星球的知識,有火星、水星、地球、月球……”

  6月21日,在位于何文田的陳瑞祺(喇沙)小學的一個教室中,香港航太學會會長雷健泉(前)與學生交流航空、航太知識,指導練習模擬飛行。新華社記者 李鋼 攝

  5年來,兄弟二人每周六都來到這個教室,跟著雷健泉學習航空器、太陽係、穿梭機等知識,還動手制作小火箭、動力車、返回艙等小型物件。

  同樣參加此項培訓課程的將軍澳循道衛理小學四年級學生林寶希,也清楚記得5歲那年爸爸帶著她上的第一堂課:“我學會了不少火箭的名字,還學會了它們如何運作。”

  林寶希的爸爸林伯強是一位中學物理老師,對航太領域十分癡迷,他還將科學融入音樂,創作了多首科學教育歌,深受學生喜愛。在他看來,航太科技提升了人類生活品質,也為社會帶來經濟效益。他鼓勵女兒和學生們培養航太興趣,努力裝備自己,未來造福社會、報效國家。

  1992年成立的香港航太學會,常年舉辦講座、比賽、訓練、交流營等活動,至今已培養上千名熱愛航空、航太知識的青少年,其中有人在內地開民航機,還有人到清華大學讀航太專業。學會創始人雷健泉對此深感欣慰。

  “港版楊利偉”激發青少年航太興趣

  時光回到20世紀60年代,剛上小學的雷健泉學會了折紙飛機,開始“夢的飛行”;

  中學時候,精心堆砌飛機模型,學習飛行原理;

  中學以後,讀完飛行工程,制作遙控飛機,嘗試跳傘和熱氣球飛行,積累飛行經驗……

  20世紀90年代,香港航太學會成立。如今,學會會員已達280多位。近些年來,雷健泉帶領會員們數次前往內地以及美國、俄羅斯,與多個國家的航太機構建立了緊密聯繫。

  “近年內地航太科技不斷進步,我們願意繼續承擔這個使命,為香港青少年推廣航太活動和訓練。”在雷健泉的帶領下,學習航太的香港青少年越來越多、興趣越來越濃厚。

  身著藍色訓練服、留著平頭的雷健泉,戴上太空頭盔時酷似楊利偉,香港人喜歡叫他“港版楊利偉”。曾踏足南極、北極、珠峰8000米的他,從2003年起開辦航太訓練課程,多次應邀在香港和內地講課。

  “是雷老師激發了我們的學習熱情,帶我們暢遊太空,我們喜歡他。”喇沙小學學生黃思浠和杜奕熹因為共同參加航太課程而成了好朋友。在培訓中,他們學習了登月計劃、太空站維生係統,進行了導航和求生訓練,還自制發射了模型火箭。

  等疫情結束後,黃思浠和杜奕熹最想前往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和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親身感受國家航太事業的發展成就。

  “我想成為香港第一個去月球的人!”黃思浠説。杜奕熹則説:“我也想從事航太航空有關行業,為祖國爭光。不一定非要當太空員,在指揮中心當一名工程師,我都非常開心了。”

  “今天的一小步,是明天的一大步!”雷健泉説,不要小看一個小小的訓練、一份小小的進步,説不定在以後的中國太空英雄中,就有一位是來自香港。

【糾錯】 【責任編輯:邱麗芳 】
閱讀下一篇:
010030090950000000000000011113261127602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