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老窖曾娜:文化遺産的保護和傳承需要有匠人之心、創新之志

2021-03-10 16:28:37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3月10日電(馮孔)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瀘州老窖酒傳統釀製技藝第23代傳承人、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品鑒創新中心總經理曾娜在接受新華網採訪時&&,作為百年釀酒企業,瀘州老窖一直致力於釀酒老窖池群和傳統釀製技藝“雙活文物”的守護和傳承。作為非遺技藝的傳承人,她認為,對文化遺産的保護和傳承不是簡單的複製,既需要有匠人之心,又有創新之志。

  非遺傳承要不斷推陳出新、創新發展,建立文化遺産創新傳播機制

  瀘州老窖是從明清36家釀酒作坊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民族品牌,擁有“1573國寶窖池群”和“瀘州老窖酒傳統釀製技藝”兩大文化遺産,它們分別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被稱為活態雙國寶。“1573國寶窖池群”始建於公元1573年,至今已不間斷使用448年,持續釀造美酒;瀘州老窖酒傳統釀製技藝,自元代傳承至今已有690餘年。

  作為百年釀酒企業,瀘州老窖一直致力於釀酒老窖池群和傳統釀製技藝“雙活文物”的守護和傳承,並以國際化、時尚化、多元化、年輕化的形式來推廣中國白酒文化,讓更多國人以及世界人民了解和走進中國白酒的世界。

  作為非遺技藝的傳承人,曾娜&&,自己非常關注文化遺産的保護和傳承的工作。她認為,對文化遺産的保護和傳承不是簡單的複製,既需要有匠人之心,又有創新之志,在把先輩們總結的技藝傳給下一代的同時,還要不斷推陳出新、創新發展,建立文化遺産創新傳播機制,創新傳統文化表達方式,為國人打造更多文化“大餐”。

  關於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弘揚民族文化自信,曾娜提出四個建議:

  首先,加強運用新媒體進行文化傳承和弘揚,對新媒體語境下誕生的優秀的“非遺”傳播項目提供政策扶持。在新媒體時代,每位用戶既可以是文化接收者,也可以是文化生産者,普羅大眾以個體身份參與文化宣傳和創作成為可能,通過新媒體創新傳播可以讓更多的用戶看見非遺、感受傳統文化之美,同時,還能夠幫助非遺傳承人進行非遺製品的推廣宣傳,促進非遺保護和傳承從依靠國家補貼輸血到依靠互聯網造血的良性轉變。

  其次,成立相關“非遺”傳承保護委員會,推進系統性保護和措施落實。我國“非遺”種類豐富且數量巨大,面對數量巨大的“非遺”資源,分級分類保護、精準管理施策是大勢所趨。成立具有制度性、機構性、組織性的保護委員會管理方式,可以促進非遺保護政策法規得到有效落實,推動保護工作更加科學化,行業管理不斷精細化,挖掘和利用方面逐漸規模化,記錄與展示領域逐漸數字化,預防性保護與搶救性修復逐漸均衡化……健全管理制度、健全保護機制,進而在增強歷史文化遺産保護能力的基礎上,利用好歷史文化遺産資源。

  第三,講好非遺文化故事要有方式方法,反對無中生有、胡編亂造、沒有根據地講故事,要用歷史、用事實、用科學、用文化、用情懷講好非遺文化故事,進而共同講述有高度、有厚度、有溫度的中國故事。

  第四,要將文旅與地方文化特色結合,強化國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以優秀文化遺産為基礎,支持打造文化旅游結合項目,支持打造地方非遺文化宣傳活動,讓更多人了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第五,構建“非遺”産業體系,依託優勢資源構建現代化産業鏈,助推鄉村振興。鼓勵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手段,促進傳統文化成果的産出與轉化。一方面可以幫助解決就業問題;另一方面也可以推進鄉村振興,帶動區域發展。

  不斷提升和演繹中國白酒的文化價值和品質價值 讓年輕人愛上白酒

  和許多優秀傳統文化一樣,中國白酒也面臨着年輕化的挑戰。曾娜&&,要讓年輕人愛上中國白酒,需要不斷提升和演繹中國白酒的文化價值和品質價值。中國文化是中國白酒的內核,需要借助優秀的傳統文化和創新的表達形式,增強白酒的藝術品味、時尚屬性。

  在推動中國白酒的年輕化此方面,瀘州老窖一直在探索,不斷創新演繹中國白酒的文化內涵。

  “瀘州老窖推出果酒、預調酒、雞尾酒等創新酒類産品,創新打造了瀘州老窖·國窖1573冰JOYS快閃店,邀請年輕消費者體驗白酒的創新品鑒方式,感受白酒時尚、多元的一面。此外,我們還與香水、雪糕、奶茶等品牌開展了諸多跨界合作、潮流營銷,不斷提升中國白酒的時尚度。”曾娜説。

  促進我國傳統食品産業持續、健康、綠色發展

  我國作為世界傳統食品最大的生産與消費國之一,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形成了眾多特色鮮明的傳統食品,如白酒、食醋、泡菜、豆瓣等。傳統食品産業因工序複雜、開放式生産等原因,存在生産過程粗放、産品質量不穩定、基礎研究薄弱等問題。曾娜認為可以從四個方面促進我國傳統食品産業持續、健康、綠色發展。

  第一,加強産業基礎研究,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圍繞食品加工工藝、裝備、食品安全、營養健康等領域,通過實施基礎研究,實現從生産原料、工藝操作、産品檢測的全過程質量控制,滿足消費者安全、健康、營養的食品消費需求。這就要搭建傳統食品産業技術研究&&,形成 “産、學、研、推、用”體系,力爭在傳統産業科學前沿重要方向取得一批原創性科學成果。

  第二,推進工藝標準制定,提升産業標準水平。標準是産品質量安全的重要技術依據,要不斷加強完善食品製造業生産工藝及技術標準,建立原輔料、生産工藝、包裝材料等環節的生産安全衞生標準、質量標準、産品標準,確保生産過程技術文件的適用性、有效性,實現産品質量的有效追溯,在保證産品獨特風味的同時,增強傳統食品産業的國際競爭力。

  第三,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加快智能改造進程。傳統食品行業在機械化、自動化升級改造的基礎上,還應加大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智能化技術等對食品産業的改造,協同推進“互聯網+”行動,深化工業雲、大數據等在産品全生命周期的集成應用,同時結合“一帶一路”建設等,通過行業協會、産業聯盟等共同推廣食品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産品、技術和服務。

  第四,探索循環生産模式,實現綠色健康發展。為加速推動食品産業綠色健康發展,建議從産業集群出發,統籌規劃,探索傳統産業綠色循環生産模式,通過對副産物分質利用、循環生産等的系統研究,提高資源使用效率,減少污染物排放,以期産生顯著的環境和社會效益。

[責任編輯: 任禹西 ]
010030090950000000000000011100001127195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