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眾多家長和孩子們走進北京中國科技館,近距離感受科技的神奇與魅力,在互動體驗中學習科學知識。翁奇羽攝(人民視覺)
位於北京中關村東升國際科學園的全球健康産業創新中心展廳。新華社記者 任 超攝
1月20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相關部委負責人介紹加快推進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有關情況。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攝
2020年9月20日,“創青春-中關村U30”優勝項目在北京科博會上展示AR直播賣貨系統。本報記者 賀 勇攝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布局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區域性創新高地,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這是黨中央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
今年,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如何開局?未來,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如何發展?從本期起,我們推出“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系列報道,介紹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最新進展。
——編者
2月13日,大年初二一大早,索鎏敏乘坐班車來到了實驗室。作為北京懷柔科學城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員,索鎏敏正爭分奪秒進行鋰離子及新型二次電池的研究。
索鎏敏有一種緊迫感,“與西方國家相比,中國在新能源領域核心材料和關鍵技術方面尚有進步空間。”
聚焦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這正是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定位。“支持北京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新時代培育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科技強國的重要戰略支撐。”北京市副市長、秘書長靳偉説。
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時間表已經清晰:到2025年,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基本形成;到2035年,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創新力、競爭力、輻射力全球領先,形成國際人才的高地,切實支撐中國建設科技強國。
協同攻關整合創新資源
北京市科委相關負責人&&,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北京底氣十足——
北京研發投入強度常年穩居全國首位;
北京有全國將近一半的兩院院士;
北京每天設立的科技型企業超過300家;
北京累計獲得國家科技獎獎項佔全國30%左右;
北京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0倍;
北京擁有90多所大學、1000多所科研院所和近3萬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
科技部副部長李萌&&,“十三五”期間,科技部在重大專項領域支持北京近600個項目,財政資金達170多億元,通過重點研發計劃支持了北京1980個項目,財政經費400多億元。北京建立起了一批持續攻關的高水平隊伍。
北京是中國科技基礎最為雄厚、創新資源最為集聚、創新主體最為活躍的區域之一。對此,北京中關村的很多企業深有體會。
生命科學類項目前景廣闊,是創業創新的熱點領域。但是,生命科學類項目需要專業的場地、實驗室和器材,在起步之初投入非常大。許多中小企業受資金等限制,實驗室資源緊缺。
北京巢生實驗室負責人周悅欣説,為解決生命科學研髮型創業團隊的這一痛點,去年底,由中關村科學城公司與國際生物醫藥孵化&&巢生實驗室共同設立的巢生北京創新旗艦實驗室啟動試運營。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細胞培養實驗室、成像&&等實驗&&齊備,實驗室還能為入駐的研發團隊提供定制化的研發服務。
基於人才和技術優勢,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確立了發展目標。近日,北京市提出了《“十四五”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戰略行動計劃》,形成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設計和安排。
靳偉這樣解讀“戰略行動計劃”:一是立足科技自立自強,服務國家戰略與産業、科技安全,更加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二是立足支撐構建新發展格局,更加突出前沿技術引領和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三是立足創新範式變革,更加暢通基礎研究與産業發展融合;四是立足三鏈(創新鏈、産業鏈、資本鏈)聯動,更加注重場景驅動和萬億級的産業集群培育;五是立足非首都功能有序疏解,更加釋放京津冀協同創新巨大潛力;六是立足“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加聚力創新生態營造和全球創新資源集聚。
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科研攻關方向也已明確:圍繞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區塊鏈、生命健康等新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前沿領域,共同實施系列專項行動,前瞻部署基礎研究,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1月27日,北京核心技術攻關之路上傳來好消息——自主可控區塊鏈軟硬體技術體系“長安鏈”發布,同時,27家單位共同在北京發起成立了長安鏈生態聯盟。北京把區塊鏈技術作為推動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重要突破口,推動自主可控區塊鏈軟硬體技術體系研發,成立長安鏈生態聯盟是加快建設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舉措。
當天,27家聯盟成員還發布了首批重點應用場景。中國建設銀行發布了基於“長安鏈”的商銀金服&&;國家電網發布了碳交易應用場景,借助“長安鏈”可實現碳足跡全生命周期的可信記錄、碳排放全要素的可信流轉及全環節交易。
李萌&&,“科技部為推動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開好局、起好步作出努力、提出措施。支持北京打造以國家實驗室為龍頭的戰略科技力量,探索新型舉國體制,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科學家獲得更多自主權
在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過程中,科技體制改革是重要着力點。
兩年前,北京交通大學機電學院教授韓建民和他的團隊收到了一筆“鉅款”。“獎勵幅度非常大,超乎我們想象。”韓建民説。
《北京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規定,科技成果完成單位持有的職務科技成果轉化後,應當由單位對完成、轉化該項科技成果作出重要貢獻的人員給予獎勵和報酬。
北京交通大學建立內部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製度,對於轉讓、許可等形式轉化的科技成果,將科技成果轉化現金收益的97%獎勵給科研人員,對於作價入股等方式轉化的科技成果,將作價入股形成股權的90%獎勵給科研人員。
韓建民團隊在近30年時間裏持續關注盤形制動領域科研開發,在鐵質制動盤、鋁基複合材料制動盤、鋼質制動盤等盤形制動領域不斷積累,實現了盤形制動領域的自主創新。
2019年6月,北京交通大學將“軌道車輛用鋼質制動盤開發及應用研究”科技成果作價1250萬元,入股江蘇北方軌道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交通大學將股份的90%獎勵給韓建民團隊,剩餘10%由學校資産公司代表學校持有,團隊內部收益分配,由團隊負責人負責。
開展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是調動科研人員科技成果轉化積極性的有效手段。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北京大力探索制度創新。靳偉&&,“創新驅動的發展必須堅持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科技創新最重要、最核心、最根本的是人才問題。這幾年,北京全面深化科技體制的改革、完善創新生態,通過實施《北京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科創30條’等政策措施激發了全社會的創新活力”。
在科技體制改革中,“揭榜挂帥”被寄予厚望。
“揭榜挂帥”是一種新型科研組織模式,把需要的關鍵核心技術項目張出榜來,英雄不論出處,誰有本事誰就“揭榜”。這就破除了論資排輩的老框框,讓能者脫穎而出。
2020年底,中關村示範區啟動試點“揭榜挂帥”新機制。一批中關村領軍企業作為發榜企業,針對産業薄弱環節與企業“卡脖子”問題發布需求榜單,面向全國徵集揭榜企業。
位於中關村東升國際科學院內的“天智航”就是發榜企業之一,該公司拿出1000萬元資金,用於揭榜企業的技術研發和生産落地,解決核心部件的研製難題。
“天智航”是一家研製骨科手術機器人的科技企業。該公司發布了“多自由度力控醫用機械臂”技術需求。“目前,機器人的機械臂是從國外進口的,我們特別希望與國內有研發能力的企業及高校院所合作,共同解決核心部件‘卡脖子’難題。”“天智航”負責人&&。
靳偉介紹説,“十四五”期間,北京將培養引進更多的國際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以信任為前提,賦予戰略型的科學家充分的人財物自主權和技術路線的決定權。
在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中,北京還誕生了全國首個顛覆性技術創新基金。
2020年底,北京顛覆性技術創新基金揭牌。該基金專門支持顛覆性技術創新項目,首期規模1億元,其中,科技部出資2000萬元,北京市出資2000萬元,新曦基金會出資6000萬元。力爭未來3—5年基金規模將擴大至10億元。基金在資助和管理中充分體現顛覆性技術突破性、非共識、高風險、周期長等特點,在項目挖掘、資助、管理和服務各環節,營造鼓勵競爭、寬容失敗的創新環境。
主&&建設生機勃勃
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主&&是“三城一區”,即中關村科學城、懷柔科學城、未來科學城以及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
懷柔科學城是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集中承載地。2017年,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獲批。目前,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已經成為全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創新&&集聚度最高的區域之一。
俯瞰懷柔科學城,一派生機勃勃:腦認知功能圖譜與類腦智能交叉研究&&項目完成主體結構封頂;高能同步輻射光源項目完成主體鋼結構施工,周長近1.4公里的裝置區正式連接成環……
電子工程師楊麗邦就工作在這座充滿活力的科學城裏。2020年底,楊麗邦所在的中科艾科米(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搬到了懷柔科學城有色金屬新材料科創園。2021年春節,公司大部分員工不回家,加班加點研發生産。
在嶄新的車間裏,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科研人員忙着組裝、測試産品,組裝中的科學儀器閃閃發光。“中科大的教授採購了我們公司生産的原子層沉積系統,用於燃料電池催化劑的研究。今年,他們的第三套訂單産品已經開始生産了。”楊麗邦説。
懷柔科學城正在形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學設施&&集群,有很多像中科艾科米一樣的公司,被吸引進入懷柔科學城。“懷柔科學城將加快推進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建設,積極探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開放運行的新機制,支持與全球頂尖的科學家、國際科技組織共同加強重大科學問題研究。在能源、物質、空間等重點學科加快跨領域、跨區域創新要素的整合布局。”靳偉説。
中科院是懷柔科學城的主要建設力量。中科院承建和參建了26個裝置和&&項目,涉及到物質、空間、生命、信息、地球科學等領域,部分項目已經進入科研狀態。中科院條件保障與財務局局長黃向陽&&,“下一步,中科院參與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工作重心將從建設向科研轉移,重點謀劃開展前沿技術和顛覆性技術研發,聚焦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使命定位。”
懷柔正在加快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2020年12月10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中國成功發射了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這顆衛星被命名為“懷柔一號”。這是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空間科學實驗室掛牌後的首個科學衛星發射任務。投入使用後,“懷柔一號”衛星的探測數據將下傳至懷柔科學城,供科學家開展研究。
國家發展改革委創新和高技術發展司司長沈竹林&&,“‘十四五’期間,我們將積極推動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由啟動建設階段轉向建設與運行並重的新階段,加快推進已布局設施的建設,爭取早日建成,早日投入使用,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大成果。”
北京市科委相關負責人&&,“三城一區”正處在融合發展中,懷柔科學城推進大科學裝置和交叉研究&&建成運行,形成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群;中關村科學城提升基礎研究和戰略前沿高技術研發能力,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成果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未來科學城深化央地合作,盤活存量空間資源,引進多元創新主體;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提升高精尖産業能級,承接三大科學城創新效應外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