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
新華社天津5月23日電(記者周潤健)人們翻日歷牌數日子時會發現,5月22日是農歷四月的最後一天,轉天,即5月23日並沒有迎來農歷五月,而是“閏四月”。這是怎麼回事?
天文教育專家、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解釋説,在陽歷中,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為一個回歸年,平年有365天,閏年有366天。而我國傳統的農歷是以月亮圓缺變化的周期為依據,12個月為354天或355天,比陽歷年少了11天。
為了解決兩者之間的矛盾,古人採用設置“閏月”的方法。現行農歷“置閏”方法是“十九年七閏”,每隔2年到3年,就必須增加1個月,增加的這個月叫“閏月”。
“置閏”的規則是依據二十四節氣來定。農歷以十二個中氣分別作為十二個月的標誌,即各個月都有一定的中氣。如果一個月裏只有節氣,而沒有中氣,這個月就稱為上一個月的“閏月”。
2020年5月20日,農歷四月二十八,是中氣“小滿”,再隔一個月後,6月21日農歷五月初一才是下一個中氣“夏至”,而當中這一個月(5月23日至6月20日)只有一個節氣“芒種”,就定為“閏月”。因為它跟在四月後面,所以叫“閏四月”。
趙之珩表示,受“閏四月”影響,自此以後,庚子鼠年內的農歷節日,如端午節、七夕節、重陽節等,在陽歷中的對應日期相較去年來説,都將向後推遲18天。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品質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用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
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