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
新華社北京5月21日電 一般來説,野生動物群體規模越大,就會有越多“人手”輪換站崗放哨,越有助于減少被捕食的風險。不過,英國布裏斯托爾大學發布的一項新研究顯示,長頸鹿的行為方式比較特別,它們更喜歡“小團體”生活,群體規模也不會因為捕食者的威脅而改變。
研究人員以生活在非洲東部地區的部分長頸鹿為研究對象,分析了對其群體規模産生影響的不同因素,其中包括被捕食風險、棲息地類型和個體特徵等。
結果發現,棲息地類型對長頸鹿群體規模有一定影響,但是真正起到決定作用的是成年雌性長頸鹿,它們在産下幼仔後會選擇在較小的群體內生活。這與另一流行看法相反,即認為雌性長頸鹿傾向生活在較大群體中,以便共同看護幼仔。
研究人員表示,這項研究有助解開野生長頸鹿生活方式的謎團,從而為長頸鹿保護提供支持。相關報告已發表在新一期英國《動物學雜志》上。
最近30年長頸鹿數量減少了40%,目前野生長頸鹿數量估計不足9.8萬頭。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已將長頸鹿列為“易危”物種。
新聞評論

加載更多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
熱帖
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