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聲室、過濾氣泡、窄化、情緒、偏見......謠言傳播幾個關鍵詞解讀

新華網首頁時政國際財經高層理論論壇思客信息化房産軍事港澳台灣 圖片視頻娛樂時尚 體育 汽車科技食品
近日,中央網信辦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新華網、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邀請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新聞系主任、財經新聞研究所所長、教授譚雲明,就社交媒體所特有的“回聲室”“過濾氣泡”負面效應、常識類謠言反復出現等話題,接受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專訪,為您提供專業解讀分析。
精彩觀點
1
譚雲明

社交媒體所特有的“回聲室”“過濾氣泡”等負面效應如何消弭?

社交媒體所特有的“回聲室”“過濾氣泡”等負面效應如何消弭?
“回聲室效應”是指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裏,一些意見相近的聲音,以誇張或扭曲的形式不斷地重復,讓大多數人誤以為這些扭曲的故事可能是事實的全部。由於各個圈子之間互相隔閡,甚至對立,在社交媒體裏面就容易形成回聲室的效應。
“過濾氣泡效應”是指新一代互聯網過濾器具有記錄功能,可以根據所記錄的瀏覽痕跡建立一個不斷完善的預測機制,推測網絡使用者的好惡,從而阻礙人們對於世界真實完整的認知。過濾氣泡的影響在於各個網站就像氣泡一樣,將用戶與其他網站的信息隔絕開來,讓人沉浸在自己偏好的信息世界裏。隨着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公眾在意識形態上日趨分化,過濾氣泡在其中發揮着重要作用。
大數據和算法推薦的新技術賦能,在一定程度有其積極的影響,但總體看,它呈現出信息接受的“窄化”效應,不利於網民了解大千世界的無窮信息。那麼,如何規避窄化效應呢?
從技術層面看,一是要擴大信息偶遇的幾率與範圍,減少或杜絕使用個性化推薦算法,甚至可採取反個性化推薦的手段,以減少回聲室效應的負面影響。
二是採取多元化與透明化推送方式:或個性化推薦與多樣化內容打包組合,或提升算法運作的透明化,或突破關注內容的封閉性和關注對象的同質化,實現信息公共性與個人化之間的有效平衡。
從網民用戶層面看,努力提升適合社交媒體環境的媒介素養極為重要。用戶一是要增強信息的判別能力,學會在繁雜的碎片化信息中發現有價值的信息;二是要主動提升自己的專業水準;三是要培養打破回聲室意識;四是要學會綜合使用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摒棄非理性的選擇心理,主動接觸不同的信息,甚至是相左的觀點,避免自己被束縛在回聲室中。
1
譚雲明

解決社交媒體圈子中的情緒和偏見,我們應該如何來做?

解決社交媒體圈子中的情緒和偏見,我們應該如何來做?
網絡謠言因為回聲室效應和過濾氣泡的作用,確實呈現某種一致的情緒,這種情緒一旦發酵,有可能誤導整個公眾的情緒。這就是出現“後真相”和“新聞反轉”現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何解決散播於社交媒體圈子裏的情緒和偏見呢?根本的一條還是要了解為何會形成這種偏激的情緒。從宏觀因素來看,情緒和偏見的出現緣於上面所説的回聲室效應和過濾氣泡效應,這是問題形成的機理和邏輯。找到現象背後的邏輯因素,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謠言在傳播過程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特徵,就是迎合某一部分人的情緒。謠言的製造者或者傳播者利用謠言擴大或帶偏普通網民的情緒。因為普通網民不太清楚事實的來源,可能也受到隱性情緒的片面影響,隨着傳謠者或者造謠者的“帶節奏”,就自然而然地産生情緒。如果通過及時、深入的報道,可以慢慢緩解這種情緒的影響。此外,網民應該學會提升辨別能力,不要隨謠言節奏而舞。
1
譚雲明

針對一些常識類謠言反復出現的情況,有哪些解決辦法?

針對一些常識類謠言反復出現的情況,有哪些解決辦法?
要加強科普。科普有兩個方面,自然科學的科普和社會科學的科普。一方面,要用科學理念武裝頭腦,不要輕易相信所謂的傳言。如果無法確定真偽,可查詢相關的權威資料或諮詢專家。另一方面,要有傳播者的責任意識,不要輕易盲從轉發,這既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朋友圈裏的好友負責。要加強日常的預防式科普宣傳,尤其是針對謠言易感人群進行通俗易懂的科普傳播。這不應僅僅是專業機構的責任,更要發揮全社會的力量共同推動。
01002010002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