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網信辦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新華網、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邀請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鐘凱,就食品謠言産生的原因及治理等話題,接受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專訪,為您提供專業洞察與分析。
精彩觀點
近年來,關於食品的謠言屢屢發生,對消費環境造成不良影響。食品謠言産生的原因是什麼?
謠言是一個社會現象,有故意捏造的謠言,也有一些自然生成的謠言。
傳播領域經常會提到“漏斗效應”,指一個人説了100個字,向下傳播時,下一個人所接受的信息中,100個字可能有一個字發生了改變,再傳就慢慢變成了謠言。所以也不只是食品方面才有謠言,各行各業、各個領域都會在傳播中産生謠言。具體到“吃”的話題,中國是一個飲食文化大國,人們對於吃更容易分享自己的感悟和體會,因而在傳播過程中容易生成一些謠言。
食品安全逐漸成為謠言相對集中的領域。您怎樣看待這個問題?
謠言會對食品消費環境帶來不良影響
換個角度看,謠言也有助於促進食品安全科普工作。我們在進行科普的時候常有體會:如果泛泛地講食品技術等知識,很少會有人聽,因為我們有太多其他有趣的信息吸引着人們去聽、去看。但是一旦有了食品方面的謠言,比方説不粘鍋致癌,很多人就會擔心。你再講不粘鍋的涂層是什麼、國家標準是什麼、國際上是怎麼應用的、使用不粘鍋的時候涂層會有什麼變化、我們應該怎麼做等等,這個時候,人們對科普信息的關注度反而會更高一些,産生了主動學習的需求。
當然謠言更多的還是造成負面影響。很多謠言會對食品消費環境帶來不良影響。比如,認為進口奶粉比國産奶粉好,其實就是個誤解。還有人説柑橘裏面有蛆、香蕉致癌等等,這些謠言對於農産品生産地會産生很大的負面影響,確實應該及時澄清,比如通過一些技術手段進行屏蔽等等。
辟謠工作卓有成效,仍需要進一步提高。
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過去,我們經歷了很多謠言,也進行了大量辟謠,這些工作卓有成效,但也有一些做得不夠,需要進一步提高。
對於農業領域的謠言,需要加快辟謠速度,加大辟謠力度。因為農産品的成熟收穫期有限,很多水果是短保質期的。比較典型的例子是草莓。草莓是無法儲存的,如果謠言的影響持續一個星期或半個月,甚至稍微長一點時間,草莓就只能爛在地裏。農産品的抗風險能力是比較差的,農戶很容易受到謠言的衝擊,遭受巨大損失。還會産生連鎖反應,産生市場波動。所以農産品方面的謠言,需要加快辟謠節奏,加大辟謠力度。
食品行業也有一些謠言長期、反復地出現。我們經常會説,這是“陳年舊謠”。酒是越陳越香,謠言越陳也越厲害。因為它沉澱在網絡上,不斷地變化,會有很多變種。這類謠言可能需要運用一些技術手段進行屏蔽,清除信息污染。
這些年,整個食品的安全水平、質量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消費者現在缺的是什麼?缺的是獲得感。怎樣才能讓大家對食品安全有更大的獲得感?一方面需要政府、行業、專業機構等告訴消費者更多真實的情況,加大正面信息投放的力度;另一方面要減少錯誤信息、謠言、誤解的傳播。
在不實信息或謠言中,除了部分是因為網民不明真相而誤寫或者誤傳,還有一部分是有意而為之的“專業製作”,如何懲罰不實信息的製作者和傳播者?
鼓勵受損的商家拿起法律的武器
應該説製作者和傳播者不能放在一個層面討論,因為製作的惡意要大於傳播。傳播者通常是本着避險的心理。如果沒有專業背景的話,很難輕易辨別謠言。就像我是食品行業的,食品的謠言到我這兒,我都不用看,掃一眼就知道是假的。但是要説理財的、汽車的、或服裝的謠言,可能我會當真,當成專家説的,因為我沒有這方面的分辨能力。
造謠者確實是應該受到打擊。造謠分兩種,一種純粹是為了博眼球,比如説我有個抖音號,或者有個直播,然後我瞎説點什麼,瞎拍點什麼,純粹是為了賺取流量。如果已經鑒定出來是錯誤信息,&&方應該第一時間對錯誤信息和用戶身份採取限流、封號、禁言等措施。
另外,如果指名道姓説哪個品牌裏面有什麼臟東西,或者什麼毒素之類,像這種應該至少要承擔民事責任,品牌方可以對其追究民事責任。還有一部分造謠是商業之間的“互黑”,就是誹謗競爭對手。它的隱蔽性相對比較強,一般來講也需要品牌利益受損的一方主動拿起法律武器來捍衛自己的權利。
我相信國家政府部門,不管是市場監管部門,還是公安部門都會主持正義。造謠行為,對錯是能分清的。如果是攻擊對手,這種方式本身也涉嫌不正當競爭。不管你是從形式上來講,還是從市場競爭來講,兩個部門都可以管,所以我覺得還是應該鼓勵受損的商家拿起法律的武器。
現在比較弱勢的是農産品。謠言導致受損的往往是農民。農民的維權意識比較差,即使想維權,也不太清楚怎麼去做。所以相關的協會或者公益組織,應該幫助這些相對弱勢的群體,幫助他們來維權,因為謠言對他們傷害往往是很大的。
您剛才也提到了“老謠新傳”。像這種情況,為了更好地識別謠言,做好科普傳播就顯得尤為重要。您有哪些建議?
我國的整體食品安全狀況是較好的,絕大多數食品可以放心購買
首先,我們對於食品安全的整體狀況要有一個基本面的認識。什麼叫基本面認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進口的奶粉就是好”這一謠言。過去曾經有段時間,國內的乳製品行業相對發展比較落後,人們便有了這樣的觀念。其實這是個錯誤的概念。
經過了從2008年到現在將近十幾、二十年的時間,我們國家乳製品行業的整體水平提高得非常快。有很多領域,比如説大家最關心的嬰兒配方奶粉,我們國家的監管力度比國外更嚴。現在,國外的品牌能在中國註冊嬰兒配方奶粉産品,可能會很驕傲。為什麼?這是因為我國提高了配方奶粉註冊的門檻,比國外還高。像這樣的情況,大家心裏應該有一個基本認識。
還有食品安全整體水平。目前我國食品抽檢合格率是百分之九十幾。因為抽檢頻次很高、覆蓋面很廣,所以你看到是九十幾,我們還能抓到1%、2%這種不合格的。相反,國外的抽檢量很少,所以我國的整體食品安全狀況是較好的,絕大多數食品可以放心購買。從正規渠道購買正規品牌産品的話,安全系數還是非常高的。這是第一個最基本的認知。
其次,我國目前整體消費水平依然不平衡。城市消費者,尤其像一線城市的消費者和三四線城市及農村消費者之間的差異很大,一些假冒偽劣産品確實會存在。比如説在城鄉結合部和農村市場,假冒偽劣現象確實是存在的。我們還是盡量從正規渠道去購買。同時,要提高我們整體的消費能力,從正規渠道購買,不要總貪便宜。
另外,我們經常會説,在食品安全方面最大的威脅不在超市的貨架上,不在小攤小販那裏,就在你家廚房裏。那就是微生物。如果生熟分開沒做好,燒熟煮透沒做好,或者從冰箱取出的食物沒有熱透,這樣的情況,對我們的健康造成的風險甚至危害是更大的。
前段時間有一個新聞報道:一位女士因為冰箱裏的東西沒有加熱直接吃,導致了李斯特菌的感染,得了腦膜炎。像這樣一些健康危害是更直接的。跟農殘、添加劑相比,這些不起眼的一些小細節可能帶來更大的風險。
您認為在現實工作和生活當中,個人如何做到不信謠不傳謠?
主動推送一些識謠辟謠常識 引導老百姓識謠
我是從事食品行業的,所以食品方面的謠言我一看就能看出來。但還有很多表面很像真相的信息,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講,真的沒有辦法去分辨。消費者很難主動去尋求正確答案,我們需要給出一些提示。媒體、政府部門、業界應該更多地主動去做這個事情。
我們每天接觸到很多信息,並非只有食品方面需要去核實真相。所以還要更多地引導老百姓識謠。讓他們知道從哪些&&可以看到正確的信息,主動為他們推送一些識謠辟謠常識,或者揭穿一些常見的謠言套路,來增強他們的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