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s-portrait

地球變綠,中國貢獻多大?
遙感為你揭秘

新華網首頁時政國際財經高層理論論壇思客信息化房産軍事港澳臺灣 圖片視頻娛樂時尚 體育 汽車科技食品
11月22日,科技部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9年度4個專題報告,涉及森林覆蓋、重大自然災害、土地退化、大宗糧油作物等領域。新華網邀請三位參與報告編寫的專家進行解讀。
精彩觀點
1
新華網

衛星遙感是怎麼實現生態環境監測的?和百姓生活相關的哪些問題可以通過遙感手段監測?

衛星遙感是怎麼實現生態環境監測的?和百姓生活相關的哪些問題可以通過遙感手段監測?
5
專家
遙感技術已經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遙感技術已經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牛錚:比如,送外賣需要有地圖,打車也需要地圖數據,這些地圖很多都是由遙感數據生成的,隨著傳輸速度的不斷提高,很多動態相關地圖的變化更新也可以傳輸。從政府決策層面看,遙感技術也發揮了很大作用,比如城鄉建設用地、農作物估産、生態環境監測等,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幫助我們對整個周圍環境進行判斷。遙感衛星是從高空看,地球上發生各種各樣的生態環境變化甚至災害,我們都可以實時獲取資訊。
吳炳方:遙感顧名思義就是遙遠的感知,遙感有幾個特點,一是高頻次觀察地面,比如氣象衛星每15分鐘、每半小時可以把全球的雲圖掃描一遍,周期性地監測地面的變化。第二,全覆蓋進行監測,不是抽樣性的,不是只看一個點,而是要監測整個范圍。第三,遙感利用的光譜資訊。我們説眼見為實,人類肉眼看到的是光,遙感用的光譜遠遠超過人類肉眼看到的資訊,它能夠為社會經濟提供更多僅憑肉眼看不到的資訊,更好地提高國家和政府的決策能力,也可以提高每個人生活的獲得感。
高志海:遙感就是從空中照相,遙感照相機比大家玩兒的照相機高級很多,孔徑很大,如果小就照不了多少東西。空中有多種平臺,衛星、飛機、無人機等,不同的平臺可以搭載不同的相機,可以根據監測目標搭載不同的相機。生態環境的變化是大尺度的,如果用其他手段遠遠達不到監測變化的要求,只有遙感才能做到這種大尺度的監測。
1
新華網

報告今年是第8年發布,往年都針對哪些專題內容進行了監測分析?發布這麼多報告取得哪些成果?

報告今年是第8年發布,往年都針對哪些專題內容進行了監測分析?發布這麼多報告取得哪些成果?
2
牛錚
圍繞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 發出中國聲音
圍繞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 發出中國聲音
從2012年到2018年,這7年我們圍繞全球生態環境三個主題,一個是典型要素,第二是熱點問題,第三是重點區域。我們在前7年發布了9個專題,出了18本報告。今年我們發布4本專題報告,包括森林覆蓋、重大災害、土地退化、全球大宗糧油作物。這些報告主要服務對象有三個,一是政府的決策部門。第二,科學界科研人員拿到報告提供的數據,在各自從事的科研方向上有所進展。第三,希望把報告介紹給各位網友,介紹給廣大的公眾。在國際上,我們參加了地球觀測組織GEO,通過政府間合作組織,向國際社會公布我們寫的生態環境報告,給大家提供認知,反映我們對整個世界和全球變化的認知過程,發出我們自己的聲音。
1
新華網

2018-2019年全球糧食生産形勢如何?中國在全球糧食安全尤其是非洲糧食安全方面發揮了什麼作用?

2018-2019年全球糧食生産形勢如何?中國在全球糧食安全尤其是非洲糧食安全方面發揮了什麼作用?
3
吳炳方
糧食安全監測彰顯中國的大國擔當
糧食安全監測彰顯中國的大國擔當
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每年把糧食安全作為監測主題。我國的糧食安全監測,已經為很多發展中國家提供了獨立的第三方資訊源,有利于他們作出判斷,例如今年國家糧食生産情況怎麼樣?需要採取怎樣的糧食供應策略?這項工作彰顯了我國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的擔當。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糧食安全面臨的一個很大問題就是資訊鴻溝,需要知道哪個地方有糧食,哪能買到糧食,才能作出精確判斷。科技部推動糧食作物生産與糧食安全生産形勢監測,發布年度報告,目的就是提供這方面的資訊,來消除糧食安全的資訊鴻溝。總體而言,非洲過去15年糧食安全形勢有所改善,但有些國家區域差異巨大,有些國家改善很快,有些國家不但沒有改善,糧食安全形勢還更嚴峻了,需要國際社會給予更多關注。中國是首個推出糧食遙感監測雲服務的國家,我們提供一種雲服務解決方案,希望世界上其他國家不需要投入太多的資金、成本再去建立這個係統,而是把重心放在應用這套係統來監測和分析上,來服務于自己國家的政策決策。
1
新華網

氣候變化是土地退化的根本原因嗎?NASA研究表明,中國和印度是全球變綠的主力軍,有沒有相應的數據支援?

氣候變化是土地退化的根本原因嗎?NASA研究表明,中國和印度是全球變綠的主力軍,有沒有相應的數據支援?
4
高志海
中國森林面積近20年增加0.45億公頃 世界少見
中國森林面積近20年增加0.45億公頃 世界少見
從退化本身來説,以人為活動是造成退化的原因為主。通過國際組織的共同努力,近20年,人為活動得到很大改善,新問題是氣候變化。近20年,全球特別是中國做了許多努力,效果對政府和大眾都很重要。這次給出了明確答案,確實有效果,全球恢復主要在亞洲,亞洲主要在中國和南亞次大陸,南亞次大陸核心是印度,這是全球恢復帶頭的國家。在全球土地恢復上,中國和印度的貢獻大約佔全球的27%。其中,中國貢獻20%,印度貢獻超過7%。我們發現中國恢復70%是林草、森林和草地,林和草都是生態工程的重點;印度的情況主要是農田,恢復的80%是農田,因為自然條件跟我們不一樣。這兩個國家防治土地退化的經驗為全球樹立了榜樣,可以把不同的經驗在不同的國家推廣。中國的森林總面積達2.1億公頃,近20年差不多增加0.45億公頃,在世界上是稀少的。大部分國家和地區在減少,發達國家基本上是平衡,而中國是增加,這和我們重視生態建設分不開。
1
新華網

在災害應急管理方面,遙感監測技術是如何發揮相應作用的?

在災害應急管理方面,遙感監測技術是如何發揮相應作用的?
2
新華網
應對重大災害發生 遙感圖起關鍵作用
災害應急管理離不開遙感監測,很多災害發生在人跡罕至的地方,例如森林火災發生在原始森林,當然也有像洪水、幹旱這種大范圍只能在局地觀測的災害現象,這就需要用遙感技術手段全面監測。災害最主要的是時效性,所以今年年報總結了過去1-2年自然災害發生的狀況,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在國內重大災害發生時,利用遙感及時監測,並報給相關的決策部門。可以説,遙感圖在應對重大災害發生的時候起到關鍵作用。例如澳大利亞發生山火時,他們特意向我國政府申請使用中國的遙感衛星監測當地的山火過程。類似這種山火發生時,人很難接近,利用遙感手段了解發生時間和范圍,可以實時看到火災的變化過程,由此決定最佳的滅火地點、時間和手段,這非常重要。
1
新華網

遙感監測手段在應對重大自然災害方面取得了哪些重要進展,對國際社會有哪些有益的啟示和經驗?

遙感監測手段在應對重大自然災害方面取得了哪些重要進展,對國際社會有哪些有益的啟示和經驗?
3
吳炳方
分享遙感數據 推動全世界應對災害能力建設
因為災害是一個全球共同問題,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不光在中國,在世界上都是。一個地方發生了災害,遙感數據都是免費互相支援的。澳大利亞出現火災情況,中國提供遙感數據給他們也是這個原因。我們中國的衛星資源越來越多,我們國家應對災害的能力,火災、地震、水災、旱災都有非常成熟的技術,這些技術都可以跟其他國家分享。比如説蒙古國,我們的旱災技術,不光跟他們分享技術,而且培訓他們,使他們形成自我迴圈的能力。除了蒙古國,在吉爾吉斯、緬甸、斯裏蘭卡都在開展這方面的工作。比如火災監測,也是希望把這個能力向全世界分享。我們中國是發展中國家,長期以來也深受自然災害影響,有了技術以後不應該留在手裏,而是向全世界分享,推動全世界應對災害能力建設。
1
新華網

很多自然災害會引起重大損失,遙感技術如何在這方面提供科學的技術支撐?

很多自然災害會引起重大損失,遙感技術如何在這方面提供科學的技術支撐?
5
專家
遙感技術助力汶川災後重建
遙感技術助力汶川災後重建
吳炳方:首先要了解是哪個地方發生災害,影響力有多大,這是基礎資訊。特別是基礎設施的損害發生在什麼地方?農作物受淹將導致絕收,還是還能恢復?比如,我們給莫三比克制定災後重建計劃,為災後重建規劃提供一個準確的資訊支撐。需要知道哪裏發生問題,才能有針對性去提供幫助。
牛錚:2008年汶川地震死傷慘重,2018年在總結汶川十年監測、重建結果時,我們發現遙感技術手段必不可少。地震發生時,有些地方還有泥石流和滑坡,當初找重建的地址建設北川縣城的時候,就利用遙感手段,找地質情況最好的地方重建相關的基礎設施,重建居民點。遙感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並參與決策過程。災害應急響應時間越來越短,應急時間越來越短,利用各種各樣的技術手段,掌握災情準確程度越來越高,這些都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撐。
高志海:還有一些技術手段超出了大家的想像。比如地震之後地面移動,在這個災害評估中遙感有一種技術手段叫感測,即利用微波手段可以針對移動位置、變形程度進行毫米級監測。
1
新華網

第七屆庫布齊國際沙漠論壇今年在我國舉辦,庫布齊治沙模式向世界分享。怎樣科學認識目前全球和中國土地退化的程度和狀況?

第七屆庫布齊國際沙漠論壇今年在我國舉辦,庫布齊治沙模式向世界分享。怎樣科學認識目前全球和中國土地退化的程度和狀況?
4
高志海
全球土地恢復面積略大于退化 荒漠化治理見成效
全球土地恢復面積略大于退化 荒漠化治理見成效
監測不是簡單的獲得幾個數據,而是通過圖像知道哪一塊需要治理,落實到地塊上,這很重要。第一,根據我們監測的數據,全球土地退化和恢復的面積差不多。實際上是吃了一顆定心丸,都是1600萬平方公里左右,恢復的面積稍微大于退化的面積。第二,我們發現退化主要分布在南半球,恢復主要在北半球。全球的陸地主要是北半球,退化主要在南半球的非洲和南美。廣泛的亞歐大陸情況樂觀一些。第三,非傳統的土地退化區域,全球最大的亞馬孫森林和剛果熱帶雨林在退化,跟我們新聞報道提到的火災、開發不一樣,我們發現是大范圍退化,大范圍退化只和氣候有關係,砍伐具有局部性。
1
新華網

中國生態保護工程對全球森林覆蓋、土地恢復及可持續發展有什麼正面的效應?

中國生態保護工程對全球森林覆蓋、土地恢復及可持續發展有什麼正面的效應?
4
高志海
生態工程建設實施首先要靠科技支撐
首先是技術,在生態工程建設實施過程中靠的是科技支撐。我們國家經過科研人員和生産建設人員幾十年的共同努力,在水土保持,包括挖坑栽樹技術,還有退耕還林方面積累很多經驗和技術,並且擁有一些自主智慧財産權。第二,土地退化或者荒漠化可以治理,不同類型我們都可以治理,中國有不同的技術,大家要有信心,這個很重要。第三,生態建設中,政府主導、政府行為、政府投入很重要。從管理這一塊,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經驗,任何生態工程都需要好的管理。中國、印度兩個典型給世界作出了榜樣。
牛錚
中國科學院空天資訊創新研究院研究員,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年度報告編寫委員會副主任、專家組副組長
吳炳方
中國科學院空天資訊創新研究院研究員、大宗糧油作物專題編寫組組長
高志海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資源資訊研究所研究員、土地退化專題編寫組組長
01002010002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