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國北方海域近日突發異常高潮位,多地出現海水倒灌。什麼原因引起海水倒灌?為什麼會“無風起浪”?未來會頻繁發生此類現象嗎?新華訪談專訪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魏科、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原氣象服務首席專家朱定真、中國海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江文勝、中國海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地下水專家鄭西來等,回答網友關心的話題。
新華網:北方冬季的海水倒灌是第一次出現嗎?
魏科:海水倒灌它不是第一次出現,它之前也曾經出現過,尤其是每到秋冬季節,之前幾年也會有新聞報道,大家如果往前看的話能看得到。這次只是特別嚴重而已。
新華網:什麼原因引起此次大範圍海水倒灌?
朱定真:範圍大,恰恰説明它不是一個局地天氣現象,因為天文大潮的影響,在整個沿海地區都是同周期的出現,説明天文大潮是主因。
江文勝:風暴潮引起的海水漫溢,淹沒了陸地。總體原因是在天氣過程的影響下,主要是強風或者氣壓的驟變導致了海面的升高之後,海面本身天天有升高和降低、漲潮落潮,但是一颳風的話,它會帶來一個額外的漲落。那麼漲落再疊加到像潮汐正常的漲落,變成了最後看到的水位。
新華網:天文大潮是規律性的常態存在,為什麼此次會引起海水倒灌?
朱定真:天文大潮導致這次倒灌,中間可能有一些推波助瀾的天氣現象存在北方。北緯40度左右有高壓入海,是一個向岸的風。南面差不多15度左右,正好一個颱風正在形成,一南一北,一個高壓,一個低壓,造成這一次增水更加明顯。
新華網:天文大潮、風暴潮等等天文、氣象現象同時出現的概率有多大?
魏科:天文大潮,風暴潮和超級月亮,每個都並不是非常罕見,但是這三個因子疊加在一起的,那麼就是總體是比較少見的。
朱定真:天文大潮的時候正好碰到颱風,或者説正好碰到這一次高低壓形成的明顯的偏東氣流,就是比較隨機了。
新華網:為什麼這次“無風起浪”?
江文勝:風暴潮是經常發生的,北方也有,但是頻率要少。不要覺得沒有風了就沒事了,這個也造成了余振,有可能産生更大的災害就在余振發生。
新華網:網友提問,海水倒灌是由地震海嘯引起的嗎?
魏科:海嘯的話一般來自於海底的地震或者地質活動。但是目前這次過程沒有哪些地方發生了地震或強地震的記錄,那麼反倒是在天文大潮,在氣旋活動方面有非常明確的證據。
新華網:是否和地下水位下降有關?
鄭西來:我覺得可能關係不是太大,極端天氣影響比較大。
江文勝:地下開採不是個主要的因素,不是一個驅動性的因素。
新華網:海水倒灌會影響地下水和土壤的質量嗎?
鄭西來:一定會影響。因為海水的入侵,進入地下含水層,它可以引起地下水質量的下降或者地下水的污染,引起土壤的鹽漬化,還可以引起濕地的退化。
新華網:隨着冰川融化加速、海平面上升、全球變暖加快等因素的影響,海水倒灌會不會成為新型的多發災害?
朱定真:天文大潮加上了一些天氣環流助推的作用,只是一次巧合。而海平面上升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要形成災害的話是需要更精細的預測,僅僅通過一兩次還不能確定是一個趨勢。
新華網:這種極端情況有規律嗎?未來會頻繁發生嗎?
魏科:全球變暖會讓極端天氣變得更強,頻次變得更多。目前的海平面,已經因為全球變暖升高了20厘米左右。聽起來不多,但是在一些特殊的地形條件下,在海水往岸上涌的時候,它就會逐級放大,讓海潮變得雪上加霜,變得會更加嚴重。
新華網:未來對於此類事件,是否有一定的防範措施?有哪些可行性的監測預警?
江文勝:我們已經建立起了整個預警防災減災體系,但是我個人感覺氣候變化了,從體制機制上需要做一些創新。怎麼樣更好地去應對適應氣候變化帶來的新的影響。對於北方這次發生的風暴潮不能抱僥倖心理,還是要重視提高認識,重視這個事情。
新華網:回顧這次過程,有哪些規律性認識?
朱定真:確實沿海地區特別是海拔相對比較低的地區,應該採取一些防範措施,包括基礎設施的建設,包括一些預報預警原則,確實還是要綜合通盤進行考慮。我們確實應該做一個長期的鬥爭,所以要做好適應的準備。
魏科:除此之外,還要做一些適應性的工作,加強堤岸的建設。採取一些自然的解決思路,如保護沿海帶的紅樹林海草等,沿海帶的生態系統,那麼它會大幅度的緩解,還要增強相關的預報和預警的水平,多做一些宣傳避免不必要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