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作為茶文化的研究者,您能否用簡要的話告訴我們到底什麼是茶文化?
周重林:茶文化就是研究茶的多種飲用方法。比如基諾族現在還在吃茶的鮮葉,涼拌或蛋炒,傣族有竹筒茶,蒙古族有奶茶,藏族有酥油茶。白族有三道茶,説起來很有哲理,一苦二甜三回味。中國茶文化有一個特點,茶一旦與一個地方的民族融合,就會壯大這個民族的文化,形成自己獨特的茶文化,延續千年不變。在普洱茶深山老曼峨,現在結婚還要帶着竹筒茶做的茶禮去提親,這個風俗在宋代稱為“吃茶”,是婚聘必備,現在因為布朗族的留存而讓我們相信宋代古人誠不我欺。
新華網:茶是大眾消費品,但説到茶文化,很多人會覺得是個小眾文化。如何讓茶文化能夠在更大的層面普及,讓更多人特別是年輕人能夠了解?
周重林:最近幾年,奶茶文化很流行,主要是年輕人喜歡,滿大街的奶茶店,還出現了像霸王茶姬這樣走國風路線的奶茶店。在瓶裝飲料市場,也出現了東方樹葉這樣的純茶飲料,都可以説是茶文化復興的一種體現。我認為主要是茶符合當下的大健康與原生態潮流。還有一個就是國風潮,茶是最中國的一個符號。要讓年輕人喜歡茶,就要有年輕人喜歡的表達方式,視覺好不好看,能不能引起共鳴。
新華網:隨着影視作品,這兩年宋代“點茶”變火了,很多年輕人説,點茶像咖啡拉花,您怎麼看年輕人對茶文化的認識?我們該怎麼講茶文化的故事?
周重林:為什麼年輕人會喜歡“點茶”?因為看起來美,操作起來簡單,喝起來很爽,關鍵的一點是,好不好一目了然。傳統的工夫茶泡茶,泡得好不好,很難達成共識,也許你認為好,但別人不認為。動作也是,有些人就認為工夫茶有些動作多餘,故弄玄虛。
宋式點茶的好處是,茶粉是標準化的産品,打成的沫餑,是厚是薄一望可知,沫餑的厚薄與一個人懂不懂茶沒有關係,鬥茶輸贏的標準易懂。
再就是宋式點茶好看,古人説沫餑像雪花浮在盞上一樣,好看極了,與今天咖啡拉花非常類似,飲用之前,先欣賞美。
宋人為我們留下極其寶貴的點茶遺産,目前也正在神州大地復興。
新華網:中國的茶種類很多,每種茶都有獨特的文化內涵、文化故事,如何向世界講清楚這些不同的文化內涵,又如何能將他們統一?
周重林:中國茶在宋代就已經高度標準化過一次,宋式點茶是茶粉的形態。明朝廢團為散,之後工夫茶崛起,成為泡茶主流,這種茶水分離的泡茶法今天主要是用於泡烏龍茶、普洱茶,傳統綠茶地區,像浙江、江蘇、上海、四川,還在把茶浸泡在搪瓷杯或玻璃杯裏,在西藏、蒙古,現在喝茶還要加奶,甚至加鹽巴。正因為這種飲茶法的多樣,我們才擁有涉及44個項目的中國茶文化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
飲茶的多樣性一方面讓我們領略了茶之遼闊,另一方面又阻礙了我們前進的步伐。現在行之有效的方式是,要麼回到宋式點茶,把茶做成茶粉形態,延續宋式標準化操作。這種做法對工具的要求高,需要配套完善。另一種是改變茶水形態,把茶水裝進杯子或瓶子裏,這樣茶水成為一個標準化産品,口感一致,也更容易培養新的消費者。
這是傳統茶企無法做的,也是新茶企主力做的。街邊新飲茶也是,過去無糖不歡,現在都在主打無糖,都是教育消費者的好結果。
尊重傳統茶多樣性,複雜性,但呈現出來的茶湯要簡單,這樣才能把茶企做大,把茶文化傳播到更遠的地方。
周重林,學者,著有《茶葉戰爭》《宋茶:風雅與腔調》《茶之基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