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1 02/ 22 16:05:23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獨家連線】一粒種子有那麼重要嗎?中國農科院研究員戴小楓告訴你

字體:

  

  新華網北京2月22日電(記者 李由 陳傑)一粒種子究竟有多重要?要確保中國人飯碗主要裝“中國糧”,地裏種“中國種”,我國種業還需破解哪些“卡脖子”難題?14億人如何從“吃飽”到“吃好”?圍繞這些熱點話題,新華網記者獨家專訪了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戴小楓。

 這是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平川鎮四壩村玉米制種基地(2020年8月11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智敏攝

  我國種業還存在哪些“卡脖子”技術難題?

  戴小楓:目前我國三大主糧已經能做到自主可控,很多技術在國際上都是領先的。但也仍有部分蔬果、畜禽等産品的品種對外依存度暫時還比較高,但不影響整個國家糧食安全的基本格局。

  一是關鍵技術應用,比如三係配套雜交育種,在水稻、玉米上已成為一種普及度非常高的技術,但在畜禽、水産、蔬果品種上的發展和應用還很不平衡。

  二是一些前沿高新技術發展不均衡,例如,分子標記輔助聚合育種應用得很普遍,但是像基因編輯、合成生物學技術目前仍停留在實驗室階段,真正進入到生産應用還需要時間。

  三是有些共性技術我們拿來用的很好,但底盤技術,也就是技術的原創權不在我國。

  這些“卡脖子”難題應如何突破?

  戴小楓:要統籌規劃,分類施策,建設國家育種技術創新體系。

  一是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和研究利用,在國家層面要建更大更強的種質資源庫,包括農作物、畜禽、水産魚類、農業微生物和中藥材種質資源國家庫,挖掘出更多的有用基因,提供一個強大的物質基礎和戰略儲備,不斷地培育出我們需要的目標新品種。

  第二就是技術自主創新與進步,既要緊盯前沿技術,又要把核心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中,實現自主自強。

  三是建設高通量表型性狀鑒定技術&&,大幅度提高育種速度和效率,這一問題在數字化、智能化的現在有望早日突破。

  第四個層面就是種子繁育、生産、加工、銷售環節長期存在的“兩張皮”的問題,國家這幾年一直在抓這項工作,一是建設海南島種業硅谷,解決南繁卡脖子問題;二是種業體制改革,已經取得了積極進展,相信下一步能很好解決。

山東省滕州市東沙河鎮小宮山村村民在展示新收的“濟麥22”麥粒(2015年6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 馮傑 攝

  為什麼建設種質庫這麼重要?

  戴小楓:種質資源是帶有遺傳密碼(基因)的物質載體,誰擁有了它,而且擁有的越多越好,誰就能培育出各種各樣的新品種來。

  種質資源對於育種和農業生産來講,就相當於蓋房子的磚頭和砂石,沒有種質資源,就不可能有種子和農業。作為一個幅員遼闊、要養活好14億人口的大國,我們必須把這個東西牢牢掌控在自己手裏頭,在世界已經進入到體系對抗、&&作戰、種業致勝這樣一個嶄新的時代,種質庫作為&&,它的戰略意義更是顯得尤為重要。

  從“吃飽”到“吃好”,還需經過怎樣的努力?

  戴小楓:進入到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後,面臨的新問題很多。一是種植業、養殖業、産後保鮮、加工、儲藏、配送等環節全産業鏈的結構比例問題,需要持續調整。二是農業空間、區域布局的結構調整優化,例如哪些地區適合種哪些作物、養哪些東西。三是種類之間的數量比例結構需要優化。四是品類內部的多樣化和專用化問題,要增加花色品種,滿足多樣化的市場需求。五是高品質問題,滿足吃營養、吃健康、吃享受、吃個性的消費需求。

在哈爾濱市巴彥港鎮五星村農民程顯義家院內,玉米通過傳送帶進入玉米架子(2020年11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徐凱鑫 攝

  新時代種業面臨哪些新的挑戰?

  戴小楓:貿易保護主義、逆全球化潮流的出現,給我們帶來新的不確定因素。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首先要在品種選育上下功夫,保證地裏種的是“中國種”,不被“一劍封喉”。同時還要注意良種良法配套,在品種、技術、農機、農藝各方面綜合優化,形成綠色高效生産體系,提高勞動生産率和國際競爭力,只有這樣才能扭轉少數品種依賴進口的局面。

  未來,還要保持每年1%的增産幅度,才能滿足人口增長的剛性需求。我國現在小麥、水稻單産和大面積平均産量的水平在全世界都是領先的,相比之下玉米、大豆的單産水平差距較大,因此增産的潛力很大,這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和重點。

  同時,穩定和適當擴大主要糧食作物的播種面積,在黑土地和紅壤地區建設10億畝高標準糧田,保護好18億畝農田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必須面對和要解決的問題。

  我們離實現網友熱議的“車厘子自由”還有多遠?

  戴小楓: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一個新品種從開始少量引進,大面積種植,到掌握整套育種技術,再到最後培育出自己本土化甚至超過原來的品種,這是個發展規律,也需要一點時間。比如像小麥、玉米、土豆、紅薯等如今的主糧作物,其實都是在歷史不同時期從國外引進的,都經歷了這樣的演變過程。車厘子新品種選育也一樣,通過育種技術的創新和農民兄弟的努力,我相信實現“車厘子自由”的那一天一定不會太遠了。

貴州省從江縣加榜鄉加車村的農民在收割水稻(2020年9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中央一號文件,這麼重視種業“卡脖子”問題,您怎麼看?

  戴小楓:今年是我們十四五和實現雙百目標的開局之年,面對百年不遇的歷史機遇,吃飯、農業、糧食、種業、種子,居百業之首,是經濟發展的壓艙石,社會穩定的定海神針,是基礎的基礎,是關鍵中的核心。必須把它抓緊、抓實、抓細、抓牢,不能有任何閃失,這是國之大政,也是抓核心、抓關鍵的根本舉措,至關重要。

【糾錯】 【責任編輯:袁晗 】
010020100020000000000000011101141211035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