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之濱風勁潮涌
灣區大地生機勃發
這是11月9日在開幕式現場拍攝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中)、中華人民共和國運動會會旗(左)和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會旗。
當開幕式焰火
在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上空綻放
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
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光影交織中
拉開帷幕
這是11月9日拍攝的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內景。
11月9日,旗手護送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入場。
11月9日,旗手護送中華人民共和國運動會會旗和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會旗入場。
這是11月9日拍攝的開幕式上的焰火表演。
11月9日,火炬手蘇炳添(中)、張家朗(左)、李祎點燃主火炬。
這是11月9日拍攝的開幕式現場。
這是11月9日拍攝的開幕式現場表演。
珠江兩岸流光溢彩
全運之光照耀大灣區
這是首次由廣東、香港、澳門
三地聯合舉辦的全運會
也是大灣區融合發展歷程中的里程碑
11月9日,廣州珠江沿岸的建築點亮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主題燈光。
11月9日,香港市民在一家商場內觀看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開幕式直播。
11月9日,群眾在澳門議事亭前地觀看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開幕式直播。
來自全國各地的
運動健兒齊聚大灣區
同赴一場時代之約
共繪全運會嶄新一頁
11月9日,廣東省體育代表團、香港特別行政區體育代表團、澳門特別行政區體育代表團在入場儀式上共同入場。
11月9日,廣東省體育代表團、香港特別行政區體育代表團和澳門特別行政區體育代表團在入場儀式上共同入場。
全運會賽場每天都上演着
振奮人心的故事
小將橫空出世
老將風采依舊
11月10日,山東隊選手張展碩在男子400米自由泳決賽後慶祝奪冠。
11月11日,河北隊選手於子迪(左)在女子200米個人混合泳決賽後與浙江隊選手余依婷擁抱致意。
11月11日,廣東隊選手柯沁沁在平衡木比賽中。
11月15日,廣東隊選手李美妮在女子攀石頒獎儀式前。
11月12日,浙江隊選手徐嘉余在男子100米仰泳決賽前。
11月14日,浙江隊選手汪順在男子200米個人混合泳決賽後慶祝奪冠。
11月15日,河北隊選手鞏立姣在女子鉛球及格賽中。
11月20日,北京隊選手馬龍(中)慶祝男單比賽獲勝。
11月20日,廣東隊選手蘇炳添在田徑項目男子4X100米接力決賽後向觀眾致意。
在這片灣區熱土上
他們用每一次騰躍
每一次衝刺
詮釋着體育精神的奧義
11月6日,上海隊組合陳芋汐/掌敏潔在女子雙人10米跳&決賽中。
11月10日,香港隊球員陳梓朗(上)在手球男子銅牌賽中射門。
11月11日,雲南隊選手金文猛(右)與重慶隊選手黃錦斌在摔跤男子自由式74公斤級比賽中。
11月17日,廣東隊選手李振強在馬術場地障礙團體賽中。
11月17日,廣東隊選手莫家蝶在田徑女子400米欄決賽中。
11月18日,浙江隊選手李玲在女子撐桿跳高決賽中。
11月19日,在田徑項目男子4X400米接力預賽中,參賽選手等待交接棒。
11月20日,江蘇隊選手霍興欣(左)和廣東隊選手吳培林在女子花劍團體銅牌賽中。
這裡有全力以赴的激情瞬間
有鼓勁歡慶的溫暖時刻
用團結凝聚奮進的力量
用堅守見證夢想的追求
11月12日,江西隊選手黎磊(右)在摔跤男子古典式67公斤級比賽後慶祝奪冠。
11月12日,在曲棍球女子半決賽中,吉林隊球員擁抱慶祝比賽勝利。
11月12日,在籃球男子成年組決賽中,四川隊球員周琦(右)的孩子看著廣東隊球員沈梓捷(左)的金牌。
11月13日,河南隊選手張家昊在沖浪男子短板第一輪比賽中。
11月14日,江蘇隊選手董志豪在男子200米蛙泳半決賽中。
11月14日,上海隊選手趙一程(上)和江西隊選手黃敬傑在攀岩項目男子速度金牌決賽後。
11月16日,四川隊選手楊思琪(上)在沖浪女子短板決賽後慶祝。
11月18日,浙江隊球員歐懿遠(左一)、沈唐銘(左三)在籃球項目男子18歲以下組銅牌賽中摔倒。
11月18日,廣東隊成員在籃球項目男子18歲以下組金牌賽後慶祝奪冠。
11月18日,河南隊球員朱婷(前)在排球女子成年組5-8名半決賽後與球迷合影。
11月20日,江蘇隊成員在棒球1-2名決賽後慶祝奪冠。
兩個跨境賽事
充分體現三地“硬聯通”
公路自行車男子個人賽
馳騁港珠澳大橋
海風與吶喊相伴
是此次唯一一項
聯結粵港澳三地的標誌性賽事
也是全運會歷史上首個跨境比賽
11月8日,在公路自行車男子個人賽決賽,參賽選手在港珠澳大橋騎行。
11月8日,在公路自行車男子個人賽決賽中,參賽選手經過港珠澳大橋閘口。
田徑馬拉松
利用深圳灣大橋
跨越深港兩地
是全運會歷史上
首個跨境馬拉松賽事
11月15日,參賽選手在田徑項目女子馬拉松比賽中經過深圳灣口岸。
11月15日,在田徑項目男子馬拉松比賽中,參賽選手經過深圳灣體育中心。
通關查驗前置
7秒刷臉過關
規則制度的“軟聯通”
讓“無感跨城、無縫銜接”成為現實
11月8日,在公路自行車男子個人賽決賽開賽前,參賽運動隊車輛經過前置通關查驗區。
11月8日,在公路自行車男子個人賽決賽開賽前,志願者為參賽選手佩戴通關手環。
11月15日,馬拉松比賽前,參賽選手在深圳灣口岸前置查驗區完成海關查驗手續。
港珠澳大橋飛架
廣深港高鐵疾馳
天塹變通途
“一小時生活圈”照進日常
“硬聯通”“軟聯通”“心聯通”
相向而行
10月19日,車輛在港珠澳大橋上駛過。
9月25日,旅客在香港西九龍站出行。
11月14日深夜拍攝的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粵車南下”專用通道。
三地聯合舉辦的運動盛會
是大灣區廣大民眾的一次“大聯歡”
群眾體育持續升溫
全民參與為全運之“全”
寫下生動注腳
10月30日,市民在深圳灣公園健身。
2024年12月27日,在深圳筆架山公園裏,小朋友和家長一起使用智能互動屏鍛煉身體。
2024年9月29日,市民在澳門大橋上參與健步行。
舞龍舞獅
作為群眾展演項目
首次亮相全運會舞&
有着廣泛認同的文化符號
根植於嶺南大地的歷史文脈中
也深深融入了大灣區民眾的生活
11月11日,粵港澳聯隊在群眾展演舞龍舞獅南獅自選項目決賽中。
1月30日,演員在澳門大三巴牌坊前表演舞龍。
6月1日,在香港舉辦的第三屆“家鄉市集嘉年華”開幕式上,演員在表演舞獅。
1月23日,在廣東汕頭市潮陽區,塔館英歌隊隊員在街頭表演。
2024年6月10日,四里八鄉的龍舟匯聚在獵德涌參加“龍船景”。
科技與人文的交融
為盛會注入獨特魅力
人形機器人“夸父”
穩健持舉火炬完成接力
沉睡億萬年的“深海之冰”
化作躍動的“同心之火”
9月18日,在科考船甲板面,工作人員從搭載在“海馬”號深海遙控潛水器上的採火裝置裏取火。
11月2日,火炬手人形機器人“夸父”在傳遞火炬。
11月9日,在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開幕式上,主火炬被點燃。
無人車、電子狗無障礙運行
3D、5G、AI技術打造
沉浸式觀賽體驗
盡顯高科技與體育賽事的融合
11月9日,機器人在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開幕式現場表演。
11月14日,人形機器人在拳擊男子92公斤級頒獎儀式上為頒獎嘉賓遞上獎牌。

這是11月15日在廣東珠海橫琴網球中心拍攝的智能電動升降裁判椅。
11月16日,在田徑男子十項全能鐵餅比賽中,機器人在運送鐵餅。
11月17日,在田徑項目賽事開始前的暖場活動中,機器人和吉祥物喜洋洋、樂融融在廣東奧體中心體育場賽跑。
超九成場館利舊改造升級
無障礙及全齡友好設施隨處可見
“綠色、共享、開放、廉潔”
辦賽理念落地生根
“以人民為中心”
成為這份全運答卷的溫暖底色
這是10月25日拍攝的深圳市光明區虹橋公園。全運會自由式小輪車比賽在這裡舉行。
這是11月6日拍攝的位於香港啟德體育園內的啟德主場館。主場館利用香港特區政府提供的區域冷凍系統提供冷氣,實現高效節能運行。
這是10月29日拍攝的澳門東亞運動會體育館。

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期間,滴滴自動駕駛圍繞廣州的體育場館和媒體中心等重點場所提供自動駕駛出行服務。

11月15日,深圳警方在場館附近使用“電子狼”警用巡邏機器人。
全運會是競技場
是展示窗
是一場經濟、科技、文化
深度的融匯與激蕩
以體育之名
為大灣區發展注入新動能
以體育為媒
見證大灣區的生機與活力
全運盛會落幕有期
灣區新篇將繼續書寫

攝影:賴向東 李尕 劉大偉 鄧華 梁旭 毛思倩
邢廣利 李鑫 劉續 陶亮 李一博 李博 杜宇
盧漢欣 肖藝九 夏一方 薛宇舸 陳益宸 丁增尼達
江漢 楊世堯 胡虎虎 丁磊 於洋 李然 孫凡越 王鵬
馮開華 周密 吳魯 顏麟蘊 李賀 張晨霖 周牧 潘昱龍 彭奕凱
黃國保 陳鐸 朱煒 張金加 呂小煒 王申
雒圓 胡星宇 傅天 杜子璇
製作:徐嘉懿
編輯:吳蓉 程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