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運會|從“想都沒想”到當日往返 “老全運”徐瑩的香港情結_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_新華網

全運會|從“想都沒想”到當日往返 “老全運”徐瑩的香港情結

2025-11-18 17:16:29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香港11月18日電(記者韋驊、王鏡宇、曹奕博)見到徐瑩是在香港的一家茶館裏,前一天她剛剛在深圳參加完一場大學生圍棋比賽的頒獎儀式。坐在記者面前,她神態從容,絲毫看不出奔波的疲態。

  作為一位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徐瑩自2013年開始定居香港。剛來到這裡時,南北生活的差異一度讓徐瑩有些不知所措,而現在她已經如魚得水。教圍棋、辦比賽,頻繁地往返深港兩地已成為她生活的一部分。當年,徐瑩在縱橫交錯的棋盤邊思考,如今她在日益四通八達的大灣區交通網絡中穿梭。

  徐瑩曾代表北京隊參加過第六、第七屆全運會,是個不折不扣的“老全運”。眼下正在粵港澳大灣區舉辦的第十五屆全運會,徐瑩以另一種方式參與其中——擔任群眾比賽圍棋項目的解説。

  徐瑩(左)解説十五運會群眾比賽圍棋項目決賽。

  1987年,在全運會還是由北上廣輪流舉辦的年代,14歲的徐瑩來到廣州,參加第六屆全運會。“你説巧不巧,我首次參加全運會就是在廣州。那會兒為了打好這次全運會,我和隊友每天都認真準備,聶老(聶衛平)帶着我們復盤比賽。在那屆全運會上,我們最後一輪贏了福建隊,獲得亞軍。”徐瑩回憶道。

  除了對比賽記得清清楚楚,徐瑩對第一次參加全運會的細節也印象深刻。“在那之前我沒去過廣東,也沒坐過飛機,所以就盼著早點去。到了廣州之後,發現這裡很洋氣,每天的伙食也都很好。當時香港尚未回歸祖國,對我來説它是座遙遠的城市,更沒想過哪一天我會與這裡扯上關係。”

  之後的幾年,徐瑩的棋藝不斷精進,個人職業生涯的高光時刻是在2001年“山水黔城杯”世界女子職業圍棋賽上奪冠。棋盤之外,在電視熒屏上講棋的經歷讓徐瑩被更多棋友熟知。而她也與香港産生了第一次交集,那是在1998年,她與講棋搭檔華以剛應邀赴澳門參加圍棋交流活動,中途在香港停留了幾天。

  “因為待得時間短,那次也沒有在香港好好逛逛,沒有特別的認知,我甚至不記得有沒有登上太平山山頂,印象裏就是香港很繁華,但也很擁擠,也沒有太多人會説普通話。”

  再後來,徐瑩在北京大學學習,並在北大和清華同時開設了圍棋選修課,校園裏濃厚的學棋氛圍讓她喜歡上了老師這份工作,校園的講堂也鍛煉了她的信心,從最初的緊張到後來的游刃有餘。

  2007年前後,徐瑩與現在的大灣區有了更多交集,她每年都會來深圳住上一段日子,也會偶爾去香港看看衣服、買買藥粧。

  “即便只隔着一條河,那會來香港對我來説也依然是一件大事兒,開通的口岸沒有那麼多,交通也不像現在這麼便利。我記得就是從深圳皇崗口岸坐大巴,在旺角或者灣仔下車,溜達一天就回去。”徐瑩説。

  2011年,徐瑩受聘於深圳大學,擔任副教授,在大學裏教圍棋成為她的工作。徐瑩現在帶六個班,一個學期有三百多人上課。2024年,她又成為香港科技大學的客座教授,在香港的大學校園裏普及、推廣圍棋,而日益便捷的交通、過關流程為徐瑩在深圳、香港兩地生活、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深大距離深圳灣口岸就10分鐘的車程,出了關我走深圳灣大橋開一個小時的車也就到家了,一個多小時的通勤在大城市也很正常。這裡不得不點讚一下深港兩地的海關,他們在不斷地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我過去把證件‘啪’一刷,指紋一按走人,最快兩分鐘過關。現在我留意到,他們還為這次全運會開闢了專門通道,真的很人性化,很方便。”

  閒暇的時候,徐瑩會與好友一起行山看海,不到半個小時的車程就能從“鋼筋水泥”轉場到曠野森林。徐瑩覺得,自己現在完全融入了這座城市,這裡的圍棋氛圍也堅定了她留在香港的決心。2023年初,由徐瑩擔任會長的香港大灣區圍棋促進會成立。同年七月,在友人的支持下,促進會首次舉辦“四洲杯”香港國際大學生圍棋公開賽。

  徐瑩坦言,一開始來香港時,與其他體育項目相比,這裡的圍棋氛圍比較冷清。但現在她欣喜地看到,越來越多的香港市民喜歡上了圍棋。“我們與香港科技大學合作舉辦的大學生圍棋公開賽,讓更多孩子看到了圍棋好玩在哪,魅力在哪,包含着怎樣的中華文化精髓。我在香港科大開設圍棋課,一個班50個人,很快就被學生們選滿了,學生們的反饋評分也很高。這次全運會我解説圍棋比賽,有一盤就是在澳門與香港選手之間展開的,讓我非常感慨,香港圍棋大有可為。”

  聊天的最後,記者問到徐瑩的粵語水平,她笑着説自己大概是“識聽唔識講”(能聽懂但不會講)。“沒有關係,現在如果粵語不靈,這裡的人會很照顧你,用普通話與你交流。”徐瑩説。

  此時,茶館的服務員走來,笑着對我們説:“請帶好隨身物品,歡迎下次再來!”

【糾錯】 【責任編輯:賈紫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