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香港11月17日電(記者周萬鵬、曹奕博)維多利亞港波光粼粼,中環海濱人聲鼎沸。16日,歷時兩天的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鐵人三項比賽在香港落下帷幕。風景秀美的維港之濱,定格了“鐵三”賽場的速度與激情,也以一系列標誌性成果,見證了內地與港澳體育深度融合、協同發展的實踐力量。

11月16日,參賽選手在游泳比賽中。當日,在香港舉行的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鐵人三項混合接力決賽中,山東隊獲得冠軍,香港隊獲得亞軍,中國公安體育協會隊獲得季軍。新華社發(呂小煒攝)
三地技術官員協同履職、賽場創新增設雙轉換區、參賽規模創歷屆之最——中國鐵人三項運動協會秘書長秦建秋17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全運會“鐵三”首次落地香港,是內地與港澳體育合作機制的一次重大突破,其背後的協作創新理念與發展動能,為全國綜合性賽事的區域協同辦賽樹立了新標杆。
“賽事的成功舉辦,得益於高效順暢的協同工作機制。”秦建秋説,在國家體育總局和十五運會組委會的統一部署下,香港賽區統籌辦公室發揮核心協調作用,中國鐵人三項運動協會與中國香港三項鐵人總會緊密對接,實現了場地設施、安保交通、醫療救護等全環節無縫銜接。
在技術團隊組建上,內地與港澳首次聯合選派40名骨幹技術官員及43名輔助技術官員,組成跨區域融合型競賽團隊。秦建秋説,針對關鍵崗位,賽事推行“雙負責人制”,設立雙醫務代表、雙裁判長等崗位。

中國鐵人三項運動協會秘書長秦建秋(右)與世界鐵人三項聯合會主席安東尼奧·阿瑞瑪尼(中)。新華社記者 曹奕博 攝
“‘雙負責人制’讓內地的專業標準與香港的本地優勢實現精準對接,既保證了賽事規則執行的統一性,又最大化激發了本地資源的效能,真正實現了1+1>2的協同效應。”秦建秋説。
協作理念貫穿賽事籌備與舉辦全過程:內地與港澳團隊通過月度視頻會議、實地對接磋商等方式持續深化協作,從賽事方案的反復論證到場地搭建的精準落地,從競賽流程的閉環管理到應急保障的快速響應,各方始終秉持“一盤棋”思想。
“我們克服語言、工作習慣等方面的差異,通過密切協作提升了辦賽效率,更在工作中增進了彼此之間的情感。”秦建秋説,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確保了賽事安全、平穩運行。
鐵人三項對場地要求較高,需同時滿足游泳、自行車、跑步三個項目的競賽標準,還需兼顧觀眾觀賽、賽事保障等配套需求。為此,組委會歷經多次實地勘察,選定以中環海濱及維多利亞港為核心賽場,並創新設立兩個轉換區,這在全運會“鐵三”項目中尚屬首次。

11月15日,參賽選手在自行車賽段騎行。新華社記者 吳魯 攝
“鐵人三項運動能串聯起城市的水域、核心地標和街道,在展示城市形象方面具有獨特優勢。”秦建秋説,而設置雙轉換區是依據香港賽區的地理和水域條件,從專業賽事標準角度進行考量。“場地設施體量與搭建難度超過了往屆,但團隊的通力協作,保證了比賽的流暢度和專業性,展現了香港的地標風貌和城市魅力。”
本屆全運會鐵人三項共有18個代表單位的90名運動員參與角逐,參賽單位與運動員數量均創歷屆之最。秦建秋説,參賽選手年齡跨度從15歲到41歲不等,其中19歲以下青少年運動員佔比達43%,展現了項目的受眾基礎與發展活力。

11月16日,遼寧隊選手王楠賀、陸美伊(前右)在比賽中接力。新華社發(呂小煒攝)
“從比賽過程來看,選手們的競技水平正在穩步提升,競爭也更加激烈。”秦建秋説,“尤其是自行車賽段節奏明顯加快、場上變化更多,打破了以往自行車賽段‘等磨泡’、下來拼跑步的沉悶場面。”
秦建秋坦言,鐵人三項在中國仍屬小眾運動,且在中國的發展水平與世界頂尖水平差距明顯。“全運會讓國人看到了它的進步與成長,相信隨着內地與港澳更多常態化交流機制的建立,中國‘鐵三’的未來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