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石家莊5月12日電(記者楊帆)下午放學之後,河北省保定市蓮池區五堯鄉南溝頭村的一處院落便會熱鬧起來。孩子們一個個背着書包跑進來,在房前一排小書桌前坐下,6點左右寫完作業,他們就能開始摔跤訓練了。
這座院落裏有一片6畝的土操場,一個300多平方米的鐵皮房,都是村民白鶴江由一個舊工廠改造而來的。操場上擺滿了舊輪胎、大石鎖,各種由傳統農具改造而來的訓練器械,鐵皮房的角落裏堆滿了跤衣。
“我出生在一個回族摔跤世家,從四五歲開始就跟着父親練習摔跤,主練保定快跤。”69歲的白鶴江説。
1977年,白鶴江被選拔至河北省專業隊,轉練自由式摔跤項目。退役後他回到家鄉做生意,但傳承摔跤技藝,成了他心頭久久的牽絆。
“大概是在2010年,我的孩子們陸續成家了,肩頭的擔子輕一些了,就想著把摔跤撿起來,免費教村裏孩子們摔跤。”白鶴江説。
歷經3年時間,白鶴江自費十多萬元將村裏一個廢舊工廠進行了改造,在2013年春天建成了摔跤館。
當教練,教孩子,自此成了白鶴江的“主業”。
從一開始,家裏人就很支持白鶴江“免費教孩子們摔跤”的想法,但村裏也有人擔心,不要學費,會不會堅持不下去。
現實和想象確實有所不同,在摔跤館成立初期,願意來學的孩子並不多,堅持下來的更少,險些澆滅白鶴江的熱情。
“每天放學練兩小時,寒來暑往不間斷,很多孩子受不了這種苦。有的練了三五天走了,有的練了半個月走了,有的甚至練了半年走了。”白鶴江説。
打印招生宣傳單,騎着自行車到周邊村子和學校去宣講,前前後後跑了附近十多個村子……陸續有更多孩子來到了摔跤館。除了本村的孩子,還有附近南辛莊、北辛莊等村子的很多孩子,都加入到了摔跤的學習中。
甩石鎖、推花磚、拉滑車、翻輪胎,儘管器械簡單、環境簡陋,但白鶴江手把手教授摔跤運動的基本功和專項技術,讓孩子們的身體素質和運動表現明顯提升。
今年8歲的孫晨珺家住保定市區北二環,摔跤館在南二環外,兩地相距40多分鐘車程。每天放學,媽媽李敬彩都會送她過來,到了摔跤館,孫晨珺便停不下來,如今她能一口氣做10多個引體向上,提起30公斤的石鎖。
李敬彩説:“之前一直沒有讓她練過體育項目,我是抱着試試看的想法來找白教練的。孩子很喜歡,已經堅持8個月了,身體素質增強了,精氣神也不一樣了。”
“只要肯練,就會有變化,這沒有捷徑。”白鶴江説。
在習練摔跤的過程中,很多孩子們懂得了堅持與拼搏的可貴,在摔跤道路上越走越遠。近年來,在白鶴江的教導下,這裡先後走出3名運動健將、8名一級運動員、7名二級運動員,孩子們在國家級、省級、市級各類賽事中摘得200多枚獎牌。
在摔跤館北面有一排瓦房,房間裏陳設簡陋,但非常整潔。記者看到屋內三面墻上挂滿了白鶴江帶着孩子們去往各地參加比賽的合影,桌上放着多座獎盃。
這是時間的印記,見證着老人多年的堅持。
白鶴江説:“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摔跤,接觸摔跤,喜愛摔跤,我覺得現在還不是‘退休’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