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烏魯木齊3月21日電 題:韓國“胡楊”扎根天山15載 助力重振新疆摔跤榮光
新華社記者孫哲、曹奕博
初春,晨光刺破天山積雪,劉泳太佝僂着背,在新疆摔跤隊的訓練場上緩慢踱步,目光卻如鷹隼般鎖住每一個翻滾、擒抱的身影。
上午的訓練臨近尾聲,隊員們圍攏在韓國名帥身邊,屏息聽他逐一點評。劉泳太起初還端坐在一旁,隨着講解漸入筋骨,他乾脆拉來身旁的年輕隊員作為搭子,伏倒在場地上,向大夥示範防守要領。
儘管已64歲,劉泳太的動作依舊堅實有力,絲毫不遜色於“孫子輩”的年輕隊員們。而今年,已是老劉來新疆執教的第15年。
劉泳太來自韓國慶尚南道。年輕時,他是韓國著名的古典式摔跤選手。退役後長期在韓國摔跤隊任教,培養出悉尼奧運會古典式摔跤冠軍沈權虎等一批名將。2009年從韓國隊辭職後,他有了前往中國開啟執教生涯的打算。恰巧在那時,新疆體育局迫切地想招募一名經驗豐富的外教,重振當地一度引以為傲的摔跤運動。
“我當時對新疆一無所知,也想過會遇到語言、環境等一系列困難,但我還是想接受這份挑戰。”劉泳太説。
在中間人牽線搭橋後,雙方一拍即合。2010年,劉泳太告別家人,獨自登上前往烏魯木齊的航班。未曾想,滿懷憧憬的他一來就遇到了難題。
“隊員從哪來?這是我來了後面臨的首要問題。”
曾輝煌一時的新疆摔跤隊,彼時正面臨隊伍斷檔、後備人才緊缺的局面。來不及適應迥異的新環境,劉泳太便和本地教練們撲向天山南北,抓住大大小小的比賽機會選拔具有摔跤運動天賦的青少年。
“新疆的孩子身體條件好,訓練都很認真,紀律性很強。”在劉泳太看來,新疆是發展摔跤運動的一塊寶地,隊員們具有相當的可塑性,他從最基本的一招一式教起,帶領一群十多歲的孩子們日復一日努力訓練。
瓦裏汗·賽裏克斬獲東京奧運會古典式摔跤男子60公斤級銅牌、托爾巴圖兩度獲得全運會冠軍……在劉泳太連續多年付出下,近些年新疆摔跤運動開始重新騰飛。他也因出色的執教能力被選派進入中國國家隊,先後帶領中國古典摔跤隊參加裏約奧運會、巴黎奧運會。
胡楊是新疆最為著名的樹木之一,在沙漠深處屹立不倒。常年與家人聚少離多的劉泳太,也像胡楊一般,用十多年的光陰成為新疆摔跤隊的“脊梁”。
多年來,一直有其他地方隊力邀劉泳太執教,還開出遠高於在新疆的薪水,但都被他一一婉拒。即使有時身在中國國家隊任教,劉泳太也心心念念着數千里外的新疆,想著他的那群孩子們。
“在新疆,我的同事和朋友們給了我無微不至的支持與照顧。”重情重義的他説,“我喜歡新疆,喜歡這群孩子們,我對這裡充滿感情。”
工作中,劉泳太堪稱“鐵帥”,對隊員們“不留一絲情面”。到了生活中,他則和大家打成一片,早已愛上了大盤雞、拌面等新疆美食。每逢各民族傳統佳節,同事們還會邀請他共同慶祝。
“新疆生活着很多民族,擁有不同的文化。我作為來這裡工作生活的個體,也要積極融入環境,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他説。
近年來,隨着新疆不斷加快對外開放步伐,這片土地上也逐漸多了韓國體育人的身影。在烏魯木齊市的另一塊訓練場上,與劉泳太年齡相倣的韓國籃球教練姜正秀,則在新疆廣匯男籃任教多年。
不過,劉泳太説,雖然兩人都在同一座城市,但他們很少能有閒暇時間相聚,都全身心投入到年復一年的訓練比賽中。“無論從事什麼行業,我們都要珍惜得到的機會,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在劉泳太看來,新疆是一片充滿機遇的土地,他希望有更多各行各業的韓國人在這裡探索成長。
但他也深知,終有一天自己會告別這片土地。“真到了那一天我可能也會哭,畢竟投入了感情。”他説,“但是很高興,我用自己的努力為新疆留下了一些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