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看中國丨見證多彩中華大地的蓬勃脈動

發表於:2024-04-22 14:21:23

世界地球日(The World Earth Day)

即每年的4月22日

是一個專門為世界環境保護而設立的節日

 

地球擁有着獨特的

生命力和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觀

今天

第55個世界地球日

讓我們跟隨衛星影像

一同領略

祖國大地的特色地貌

感受美麗的生態畫卷

見證多彩中國的蓬勃脈動

 

辮狀河道

  辮狀河流是一類由多個不規則沙洲分割而形成的淺水多汊道系統。長江正源沱沱河、北源楚瑪爾河下游、南源當曲下游及其支流佈曲、尕爾曲,以及長江幹流通天河上游河段都以辮狀河道為主,組成了一個龐大壯麗的高原辮狀河群。

沱沱河流經唐古拉山鎮(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長江中下游幹流形成時間有數十萬年,長江源完整河流水系形成時間僅約兩萬年,年輕河流的階地、河漫灘發育不完整,河谷寬闊、邊界約束弱、來沙量大,因此多呈寬淺、辮狀形態。

 

丹霞地貌

  張掖丹霞地貌位於張掖市臨澤縣、肅南縣境內,距離張掖市區40公里左右,面積約為510平方公里,是地貌造型最豐富的地區之—,被選入“中國最美的七大丹霞”之列。

  張掖丹霞地貌是典型的湖相沉積地貌,早在侏羅紀至白堊紀時期,這裡曾是巨大的鹽水湖,今天看到的地貌,就是湖底的沉積泥岩通過複雜的地質構造運動及自然界的外力作用,而綜合形成的彩色丘陵地貌。

甘肅張掖丹霞地貌(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魏海 攝

  彩色丘陵的色彩用肉眼可以分辨出七八種,但通過土壤檢測發現,其色彩元素可達25種以上。此外,受光線、濕度等因素影響,在晨昏之間或是空氣濕度不同的情況下,山體顯現的色彩都不盡相同。

 

水上雅丹

  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柴旦,有一處自然奇觀,它就是大柴旦烏素特水上雅丹。在這浩瀚的戈壁深處,碧水丹霞風光奇美,每年都吸引着大量游客前來。

烏素特雅丹地質公園(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趙玉和 攝

  水上雅丹位於青海省西部,地處柴達木盆地腹地大柴旦轄區西部&吉乃爾湖區,北部為伊克雅烏汝——巴嘎雅烏汝雅丹地貌群,南部為&吉乃爾河流區,西為鹽灘——荒漠區。

  水上雅丹因湖中生活成千上萬隻野鴨,亦稱“鴨湖”,湖水來源主要發源於西面崑崙山之上的冰川雪水,鴨湖為鹹水湖,湖中有少量的水生植物和高寒魚類,給予了在此棲息的鳥類豐富的食物來源,尤其是秋季時節,成千上萬的野鴨子匯集,構成了這片區域壯觀的場景,被戶外及自助旅游愛好者們形象地稱之為“百島千鳥湖”。根據公開資料得知,這也是地球上唯一的一處水上雅丹地貌區,同時,其所處位置與周邊的鹽湖、雅丹、戈壁、鹽殼構成了一片難得的美景。

 

火山群

  五大連池位於黑龍江省黑河市境內,地處小興安嶺山地向松嫩平原的轉換地帶,從史前200多萬年到近代300多年,五大連池持續不斷的火山地質活動,給人類留下了品類齊全、保存完好、類型多樣的新老期火山地質地貌。

日出時分的五大連池世界地質公園老黑山(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在五大連池1060平方公里的區域內,火山林立,熔岩浩瀚,湖泊珠連,礦泉星布,14座新老期火山群峰聳立,800多平方公里的熔岩&地波瀾壯闊,數百處自涌礦泉天然出露,這裡被科學家比喻為,“天然火山博物館”和“打開的火山教科書”。

 

湖泊濕地

  南磯濕地,是長江濕地保護網絡的首批成員,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區濕地網絡成員,2020年成為我國第64塊國際重要濕地。

  南磯濕地地處鄱陽湖主湖區的南部,處在贛江北支、中支和南支匯入鄱陽湖沖積形成的三角洲前緣,總面積333平方公里,位於南昌、九江、上饒交接處,主要保護對像是贛江口—鄱陽湖複合濕地生態系統以及賴之生存的野生動物資源。

眾多候鳥在江西鄱陽湖南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濕地棲息。新華社記者 萬象 攝

  南磯濕地是極具科研、保護與觀賞價值的濕地生態系統,也是重要的濕地鳥類棲息地。南磯濕地鳥類種類多、數量大,共記錄到15目45科221種,其中,濕地鳥類共7目89種,佔中國水鳥種類的35.6%。

 

鹽地鹼蓬濕地

  葦海浩瀚,灘塗綿延,入秋後,一望無際的鹼蓬草染紅海岸,造就了獨特的“紅海灘”景觀。這裡是遼河口,是我國最北的河口濕地,也是全球範圍內保存最完好、最大面積的濱海蘆葦沼澤濕地。

盤錦紅海灘國家風景廊道景區內的紅海灘(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姚劍鋒 攝

  紅海灘的形成並非偶然,它是大自然長時間孕育的傑作。盤錦地處遼河三角洲,這裡的土壤鹽分高,普通植物難以生存,而鹼蓬草(一種適宜在鹽鹼土質上存活的草)能在這種極端環境中頑強生長。每年春季,鹼蓬草開始萌發新芽,到了秋季,便迎來了它們最絢爛的時刻。

 

高山草甸

  “喀拉峻”是哈薩克語,意思是“山脊上的莽原”,它是天山草原風光最美的區域,完整地保留了原始純凈的自然面貌,草原與森林交融,雪峰與河谷輝映,景相異常壯觀,盡顯雪嶺雲杉原始之美。

  2013年6月21日,在柬埔寨金邊舉行的第37屆世界遺産大會上,新疆天山系列提名遺産被批准列入世界自然遺産。

喀拉峻草原一景(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胡虎虎 攝

  喀拉峻世界自然遺産價值在於喀拉峻片區所在的比依克山是天山二級、三級夷平面發育最典型性的區域,提名遺産地所在的喀拉峻大草原正好位於海拔2200-2400米的廣闊的三級夷平面,使其成為新疆天山面積延伸最寬廣的山地草甸草原帶,喀拉峻片區是其中保存最為完好和保持原生狀態的高山草甸分佈區,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譽為“世界上少有的高山天然優質大草原”。

 

沙漠

  塔克拉瑪幹沙漠位於南疆的塔裏木盆地,東西長1000余公里,南北寬400多公里,是中國境內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

這是2023年9月7日在新疆喀什地區麥蓋提縣N39°沙漠旅游景區拍攝的沙漠風光(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塔克拉瑪幹沙漠三面高山環繞,天山在北面,崑崙山在南面,帕米爾高原在西面,東面延伸到羅布泊。沙漠距離海洋十分遙遠,無論是從北面吹來的北冰洋水汽,還是來自西南方向的印度洋的暖濕氣流,都無法達到盆地中,再加上巨大的蒸發量和風力的不斷侵蝕、搬運下,大量的沙粒堆積搬運移動,形成了無數的流動沙丘,最終形成了塔克拉瑪幹沙漠。

2022年6月30日,尉犁至且末沙漠公路正式通車,成為我國建成的第三條穿越“死亡之海”塔克拉瑪幹沙漠的交通要道。圖為車輛行駛在尉犁至且末沙漠公路上(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塔克拉瑪幹”在維吾爾語中意為“進去出不來的地方”。而如今,中國科研人員在這裡研究防沙治沙技術已超過60年,建起了一片片“希望之洲”。塔裏木沙漠公路生態防護林工程已實施20年,攻克了塔裏木盆地南緣綠洲經濟型防沙屏障建設等技術難題。三條穿越塔克拉瑪幹沙漠的公路已建成,總長超1200公里。從構建綠色“一帶一路”到建設美麗地球家園,中國正在用實際行動,為世界增添綠色。

 

紅樹林

  高橋紅樹林自然保護區是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總面積1202公頃,綿延27公里,是我國內陸現存連片面積最大的紅樹林帶。

這是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高橋保護小區(2019年11月13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

  這裡紅樹林品種多,主要有木欖、秋茄、紅海欖、桐花樹等26種,還有引進外國的紅樹林品種無瓣辛海昆桑、木果楝、海蓮等5種;紅樹林中伴生的罕見高等植物有19種、浮游植物97種、底棲硅藻159種,保護區面積較大,灘塗泥質肥沃,日照時間長,生態環境適合各種鳥類、魚類、貝類、蝦蟹和浮游動物的生存和繁衍生長。

 

地球只有一個

人類與地球同存在、共生長

我們在享受地球母親饋贈的同時

也要對她心存敬畏

請珍愛地球

守護我們的綠色家園

 

策劃:劉娟

監製:唐心怡

編輯:李然、馬宇聰、杜佳蕙(實習)

視覺設計:李權

衛星技術:楊墨

校對:周佳苗

 

衛星技術支持:

二十一世紀空間技術應用股份有限公司

 

衛星影像來源:

北京三號 北京二號遙感衛星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