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場為何成了年輕人熱衷的“反emo打卡地”?

發表於:2023-08-17 09:27:55

  當下,菜市場裏年輕人的身影逐漸增多,有的在菜市場探望小貓小狗治愈心靈,有的則熱衷在菜市場品嘗一杯混合了地氣菜氣海鮮氣的咖啡。菜市場正在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熱衷的CityWalk(城市漫步)和“反emo”打卡熱門地。

  美團、大眾點評數據顯示,近一個月,“菜市場”搜索量環比增幅超120%,相關攻略筆記數增幅超110%,評價數增幅超170%。大眾點評數據顯示,近一個月,搜索“菜市場”的用戶中,20-35歲的年輕用戶佔比超過70%,其中超6成為女性用戶。此外,天津、北京、上海、合肥、哈爾濱為搜索熱度前五城市。

  打開社交&&,“年輕人逛菜場”已經成了搜索區的熱門詞條,今年,小紅書推出“菜市場漫游指南”話題,收穫6062.1萬瀏覽量,豆瓣“菜市場愛好者”小組達到了15.7萬人。

  年輕人用自己的方式擁抱菜市場

  網友分享的昆明大觀篆新農貿市場 來源:大眾點評

  人們常説,菜市場的“煙火氣”是了解一個城市最好的方式。蘊含着人間百味的菜市場,有着“別具一格”的地域風情,堪稱當地生活的科普館,也正因此,菜市場成為眾多年輕人出差和旅行的必逛“景點”。比如,昆明大觀篆新農貿市場就是其中一個典型。在這裡不僅能看到雲南特色野菜、可以食用的鮮花,在菌子上市的季節還能看到各種野生菌。大眾點評數據顯示,在用戶對全國農貿市場的評價中,近一個月,“大觀篆新農貿市場”關鍵詞搜索量環比增長近190%,評價數增幅超60%,相關筆記攻略數增幅近50%,火爆程度居全國之首。

  還比如,在青島團島農貿市場,吸引外地游客的除了喜餅、油炸糕和脂渣“市場三絕”外,海鮮零售區和加工區更是備受青睞。現買現做現吃的獨特做法,讓很多外地游客大呼新鮮過癮。

  對於當代年輕人來説,菜市場的趣味遠不止美食和煙火氣,在小紅書和豆瓣的評論區裏,萌寵、咖啡店、書展、藝術展等也是他們愛上菜市場的理由。

  某位“85後”成都網友在小紅書評論區&&,自己去逛蘇坡農貿市場,會特地去探望有小貓小狗的攤位,感覺心靈被治愈了。菜場相比於購物場所,更像是“心靈解壓艙”。

  對於咖啡愛好者們,則是因為一間咖啡店愛上了菜市場。“開在紅石板菜場裏,咖啡混合了地氣菜氣海鮮氣,很有意思。”豆瓣小組某位來自杭州的網友説,第一次團購了“一豆兩喝”,豆子酸味非常高級。

  網友“抓住大自然的美”分享的麗江忠義市場。來源:小紅書

  另一類人打卡菜市場的目的是出片。麗江的忠義市場能望見雪山;大理的北門菜場因為背簍裏10元三把的鮮花而聞名;蘇州的雙塔市集,文創攤位和江浙特色美食區每天都會吸引很多外地來的年輕人拍照打卡;合肥九華山路菜市場以“徽風皖韻”為主題,古色古香的木質門頭、青磚黛瓦的徽派建築風格,讓菜市場成了一處“網紅”打卡點。菜場變成了景區,這裡是年輕人另辟蹊徑的拍攝地。

  菜市場早已不是“臟亂差”

  當年輕人不斷涌入菜市場,菜市場也在悄悄發生改變。

  第一,菜市場變乾淨了,修葺一新的排水系統讓菜場不再“無處落腳”。重新劃分的蔬菜區、肉類區、水産區等,讓菜市場變得更加有序。乾淨整潔的環境和明亮的燈光讓菜市場不再昏暗與壓抑。

  第二,菜市場也更智能了,不僅支持掃碼支付,WIFI等軟體設施也更加方便。更重要的是,很多菜市場越來越人性化,不僅買菜送蔥、買魚切片,部分攤主甚至可以提供菜品搭配和送菜到家等一條龍服務。

  北京三源裏菜市場裏的水産商戶在展示自家的生活藝術 新華社記者 李欣攝

  第三,菜市場正變得越發精緻年輕。越來越多的設計師、策展人和畫家把目光投向菜市場。北京三源裏、上海烏中集市等地積極創新,將設計、繪畫、書法等元素融入菜市場,帶來生活與藝術的奇妙碰撞,打造時髦和潮流的煙火氣。別致的印花包裝、俏皮的美術字體、接地氣的標語和告示……在這些“新型集市”,一次採購就是一段藝術之旅,獨特的藝術符號和美感體驗是吸引年輕游客紛至沓來的重要原因。

  菜市場為何能成為新地標?

  治愈,是許多年輕人提到菜市場的關鍵詞。

  菜市場總是和童年、家鄉的記憶&&到一起。在菜市場,人的身體感官是被打開的。海産的氣味,本地方言的吆喝聲,品種奇異的特産,五顏六色的蔬果,家長裏短的閒聊,這些都是屬於菜市場獨有的浪漫。浸染于都市快節奏中的年輕人,看慣了大廈高樓,總會思念市井街巷;游膩了景區名勝,便想回歸樸素家常。漫步於集市之中,流連於商販之間,頗有“偷得浮生半日閒”之趣,何嘗不自在悠游?

  市井深巷亦埋藏詩意。菜市場是一座城市最樸素的名片。正如汪曾祺每到一地,最愛逛菜市場,為的是那陣煙火氣、那份“生之樂趣”;年輕人熱衷於“菜市場游”,亦是要擁抱城市的煙火氣,向沉澱下來、慢下來的生活回歸。

策劃:劉娟

監製:唐心怡

編輯:周佳苗 孫惠 蔡師傑(實習) 

設計:王亞婧

統籌:張琦

校對:馬宇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