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裏的熱詞丨汛期裏常講的“七下八上”,是什麼意思?

發表於:2023-08-08 10:31:59

7月30日,在北京市朝陽區,行人冒雨行走在路上。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每年一到夏季的汛期,“七下八上”這個詞在網絡資訊中出現的頻率就開始增多。最近,京津冀的罕見暴雨的和颱風“杜蘇芮”造成的影響仍在持續,也讓大家感受到了“七下八上”期間天氣的多變。那麼究竟什麼是"七下八上”?“七下八上”期間為什麼降雨多?今年的“七下八上”有什麼特殊之處?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呢?

 

“七下八上”的説法從何而來?

  氣象上,“七下八上”一般是指每年的7月下旬到8月上旬,我國華北、東北地區降水最為集中的一段時期。

  氣象大數據顯示,此時華北、東北地區降雨最集中、強度最強、極端降雨發生概率大,像石家莊、北京一半以上的大暴雨都出現在這一時期。

  因此,這段時期容易出現洪澇及次生災害,如城市內澇、山洪、山體滑坡、泥石流等;同時南海和西太平洋的颱風活動進入活躍期,沿海地區易受颱風、降水和風暴潮影響。

 

“七下八上”背後是誰在“作怪”?

  副熱帶高壓可以被認為是強降水形成的主要原因。

  國內的氣象播報中出現的副熱帶高壓一般指位於北半球西北太平洋上的一個大氣環流圈。每年7月下旬前後,夏季風向北推進到了華北地區,同時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線北抬至北緯30°以北區域,副熱帶高壓就像一個水汽“傳送帶”,把洋面上的水汽源源不斷地向北輸送,為華北地區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條件。這些暖濕氣流與東移南下的冷空氣相遇,就給北方地區帶來了強降水。

8月1日,在北京市房山區青龍湖鎮上萬村,村民清理山洪過後堆積的淤泥。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 攝

  此外,“七下八上”也是西北太平洋颱風活躍的時期。

  颱風本身攜帶大量的水汽。因此一個地區如果在“七下八上”期間與颱風“親密接觸”,那裏的降雨就會顯著增加,防汛形勢也會陡然緊張。本次華北等地的強降雨就與今年第5號颱風“杜蘇芮”的殘余環流北上有關,降雨持續時間長、累計雨量大、具有一定的極端性。

 

面對強降雨,我們應該如何合理避險?

來源:新華網思客綜合新華社、中國天氣網等

監製:唐心怡

編輯:馬宇聰 陳冠卿(實習)

校對:趙乙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