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以下簡稱“成都大運會”)的口號是“成都成就夢想”,希望成都成為每個參賽大學生圓夢的地方;從成都城市發展的角度看,不妨加一句“夢想成就成都”,也就是説,成都城市發展有賴於一個又一個夢想以及擁有夢想的每個成都人。
關於成都大運會賦能成都城市發展的問題,大致可以從以下六個方面來考慮:
1.發展環境賦能
成都大運會對成都最直接的賦能在於建設了大量新的建築設施,新建了13個大型場館、改造了36個已有大型場館,從而顯著改善了成都的整體發展環境。這也是中國城市發展的主要模式,通過辦大賽辦大事拉開城市發展大框架,奠定城市發展大格局。成都大運會的舉辦拓展了成都城市發展空間格局,除了增加鳳凰山體育公園、東安湖體育公園等大量體育設施外,也藉&成都大運會的東風帶動了文化設施的巨大飛躍,文化館、圖書館、美術館等關鍵性的文化設施以及城市音樂廳、鳳凰山音樂公園、四川大學博物館群等陸續建成,為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成都城市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客觀而言,這些設施建成後究竟能不能對城市發展産生有效賦能,還要看能不能為這些設施注入相適應的內容。也就是説,設施賦能城市發展不僅在於建更在於用。用得好是賦能,用得不好就容易形成“負能”。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賽後設施的運營管理一直是世界性難題,無論是奧運會賽事還是其他大型活動都是如此,或賽後拆除設施或經營不善導致“爛尾”,總之成功的並不多。因此,賽事設施對成都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2.消費動能賦能
客觀而言,這麼多場館要想舉辦持續的專業體育賽事是有困難的,多數場館沒法像足球聯賽一樣每週保證穩定的賽事,所以要想辦法增加除了賽事之外的專業化的大型文化活動的可能性,要增加在這些場館舉辦的體育培訓,要充分發揮專業運動員這個小眾群體帶動廣大群眾這個大眾群體,要不斷推動包括皮划艇、潛水、露營等潮玩戶外賽事和活動,積極推動運動會賽事項目向大眾性參與、嘗鮮式體驗轉換,為城市發展注入全新的體育消費新動能。同時,要高度重視品牌帶動在消費動能激發中的作用。成都是首批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之一,但更應該將其視為引導進一步發展的指引,而不是認定性的評價結果。此外,成都現有的這些體育公園、生態公園要積極爭取體育旅游示範區、體育消費示範基地、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等品牌,以這些品牌榮譽帶動社會消費的空間認知和供給能力的空間聚集。在供求高水平的匹配中提升消費量級。要高度重視成都大運會帶動的設施建設和環境改善在人口素質提升方面的重要賦能價值。成都建設了形式多樣、種類豐富、便捷可達的社區運動角共212處,新建及改造點位包括在立交橋下、街道兩側、濱河沿線、閒置空地、廢舊工廠等。此外,通過在天府綠道植入體育設施,打造綠道健身新空間400余處。前述體育設施、文化設施、旅游設施的大量建設以及這些利用“金角銀邊”改造的大量可進入運動新空間,顯著改善了城市的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從而極大地提高了地方品質,改善了人們的生活品質,這既有助於提高存量人口的質量,更有助於提高成都對增量人才的吸引力,從而在當前不斷激烈的優質人口增量競爭中獲得相對優勢,從而帶動新老市民整體素質的提升。
3.産業動能賦能
成都的發展動能更新有賴於擴圈強鏈、補鏈展鏈,需要在原有的産業發展基礎上引入新産業類型,有效提升産業活力。擴圈的前提是做強鏈主,集群的前提是打造核心。因此,利用以新建體育場館為主要依託的體育公園、體育綜合體推動文體旅集群發展的前提就是要保障這些體育場館本身具有豐富的內容、強大的IP和清晰明確的標誌性形象,只有這樣這些場館才能有強的引流效果,有了足夠的流量才能有流量變現的機會,才能有相應産業鏈條的需求,産業鏈的延展才有內在的動力和需求的保障。産業動能更新的另一方面就是人才支撐。通過成都大運會的舉辦鍛煉了隊伍,培養了人才,這支隊伍是未來繼續做大做強大型賽事、舉辦各類大型活動的專業力量。在下一步如何更好地用好激勵好這支隊伍、這批人才是一個需要重視的問題。同時,成都舉辦成都大運會客觀上也提升了現有存量人口的素質,增強了對高素質人口的吸引力,也有利於繼續留住現有的諸如王者榮耀的天美團隊等高素質創意人才,而這些人口素質的改善恰恰是成都下一步産業動能轉換所需要的。無論是從文化旅游角度發展創意設計産業,還是圍繞體育産業衍生出的新型製造業等方面,都亟需這些高素質人才。第三個方面,則要在注重IP打造的同時高度重視知識産權保護。通過此次成都大運會推出了很多具有潛在商業價值的場館名稱或區域,如何用知識産權的思維用好諸如東安湖、鳳凰山等名稱值得關注。
4.城市體驗賦能
成都舉辦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將極大賦能城市體驗,通過成都大運會的舉辦,將在成都公園城市的基礎上有力地推動健康城市、友好城市的建設。對於本地居民而言,通過運動提升健康水平,通過文化提升個體素質,這意味着成都大運會在推動百姓共同富裕方面具有積極作用,西村大院的“四方院落、理想生活”就是一個重要例證。同時,通過成都大運會的舉辦也使得外地游客可以在成都體驗到景觀之外的美好生活,發現不一樣的成都;游客群體在變,産品需要跟着變,要麼是舊瓶裝新酒,要麼是新瓶釀新酒。成都已經有了很多網紅打卡地,加上成都大運會帶來的新的吸引物、新的生活體驗,將有助於成都更好地成為一個旅游目的地而不是過境地,雪山下的公園城市值得長時間的停留。成都實施全域增綠項目2888個,累計建成各級綠道5188公里、各類公園1300余個;打造天府錦城、錦江公園等10個國家級生態價值轉化示範區,培育夜游錦江、沸騰小鎮等380個生態價值轉化場景品牌。2023年計劃新建天府綠道800公里,新建“回家的路”社區綠道200條,新增天府綠道健身新空間200處;新建公園城市示範街區35個,計劃新建各類公園68個,提升改造老公園40個。
5.形象傳播賦能
賽事賦能城市的發展不僅僅是賽事舉辦期間帶來的客流和消費,更關鍵的是通過賽事對舉辦城市在形象傳播和品牌影響上的賦能。類似成都大運會這樣的大型活動,最值得關注的長期賦能正是來自賽事期間的傳播效應,借助於短時間大量“高能”媒體的聚焦報道所産生的媒體杠桿作用,將在賽後長期發酵起作用。當然這對成都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成都究竟希望展現自己的哪一面?希望展現一個什麼樣的新成都?希望展現哪些不為人知或少為人知的另一面?是賽事名城的成都還是文化高地的成都?是安逸舒適的成都還是創業夢想的成都?為此,成都應該着力打造挖掘更多便於傳播的打卡點,要有意識設計並推動社交媒體的傳播。要想讓別人為成都叫好、為成都宣傳,成都應該主動送上值得叫好值得宣傳的“那桌子菜”。成都之所以長久以來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就是因為這裡的煙火氣,因此,成都要高度重視權威媒體敘事之外的大眾敘事傳播,甚至可以考慮發動市民來一場“全民拍成都”“老外拍成都”“全球大學生拍成都”之類的活動,用百姓視角來發現成都之美,在運動競賽之外也來一場宣傳成都的比賽,在“王婆賣瓜自賣自誇”的宣傳之外也來一場成都旅游宣傳的“買家秀”。
6.發展模式賦能
這些年來,無論是在賽事籌辦還是城市建設,無論是旅游發展還是體育活力等方面,成都都形成了許許多多創新的發展模式,這些模式和案例需要大張旗鼓地宣傳,讓成都成為新模式、新概念的發源地,讓這些模式的推廣成為賦能成都城市發展的新動力。比如在成都大運會的舉辦上,成都很好地做到了運營前置,推動了場館的建用協同,為場館的賽後有效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比如賽時的主媒體中心與賽後的東安書院之間就建立了良好的轉換基礎)。比如成都在公園城市建設中,高度重視從景觀價值到空間價值的思維轉化,將價值挖掘的重點不再停留在傳統的景觀思維上,而是重新發掘了這些景觀所形成的空間的價值,通過文化藝術賦能、戶外活動充實,讓這些文化氣息、運動氛圍為空間價值的增值和釋放保駕護航。麓客島在生態價值轉化上的探索告訴人們,生態文明的終點一定不能停留在生態保護上,生態産品價值的轉化機制探索,生態資源的高效、科學利用才是生態文明的方向。再比如成都通過體育場館建設、體育設施完善,推動了群眾體育到生活體育的根本性轉變。如果説群眾體育是基於參與人群性質的分類的話,那生活體育就是真正抓住了體育的本質和發展體育運動的根本目的——通過體育改變人們的生活。成都還在傳統的體育鍛煉之外培育了體育社交的深入發展。在天府綠道上,在綠道沿線的公園裏,在舉步可就的“金角銀邊”中,以體育為媒介的社交正在改變着人們對體育的傳統認知,正在提升着互聯網時代虛擬社交背景下在場社交的吸引力,正將人們從線上拉回到線下。此外,勁浪體育對體驗式體育用品銷售空間的探索也值得積極關注。
總之,在成都大運會賦能成都城市發展的進程中,要深入把握上述六個方面的賦能,要深入把握“明星賽事,賽事明星”“鏈長鏈主,擴圈強鏈”“專業引領,大眾參與”“小家帶大家,小眾帶大眾”“低設施依賴,輕量化投資”“常規運動,戶外潮玩”“公園城市,文體旅商”“(公園)主題各異,系列吸引”等核心關係,在有效的關係處理中為成都城市更美好的未來注入新的能量。(厲新建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首都文化和旅游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