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熱播的古裝劇《夢華錄》以茶坊主趙盼兒、廚娘孫三娘和琵琶手宋引章在北宋都城開封的創業故事為主線劇情。在講述茶坊經營的酸甜苦辣的同時,劇集用大量鏡頭語言和次要情節呈現了開封等城市中市井味道濃郁的商貿環境和生活圖景,還用插播彩蛋的形式介紹了不少相關知識點。新華網思客策劃“宋朝文化那些事兒”系列,本期特邀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申解讀北宋的商業文明。
熱播劇《夢華錄》運用《清明上河圖》式的全景描摹,直觀地還原了北宋商業文明中一些代表性特徵。
▲動態版 《清明上河圖》局部
第一,充足的城市糧食和副食供應。
女主角們在後廚中製作新鮮糕點的場景頗為亮眼。獨具特色的可口食物正是茶坊成功經營的“法寶”。由於沒有冰箱,食物保鮮對宋人而言是頗為頭疼的難題。居家用鹽腌漬自然是解決的辦法之一,而前提則是開封城擁有充足的糧食、副食供應。
開封自五代開始日益繁華,到北宋時已發展成為人口百萬的特大城市。城市居民大多不從事農業生産,需要購買生活物資,如何解決吃的問題是體現城市物資供應能力的關鍵。對於北宋開封而言,糧食和副食的供應主要有兩種渠道:一是來自東南地區的漕糧,每年可以為開封帶來約六百萬石的糧食,基本滿足了宮廷、官僚機構和駐軍的需求。二是來自周邊地帶的供應。大量的糧食和副食有賴於於開封近郊、轄縣和周邊州縣的供應,共同支撐起了都城居民龐大的飲食消費。開封城中的肉店、糧店和各類酒樓茶肆頗多,銷售食品的販夫走卒更是不計其數。以魚類供應為例,每日清早魚販從新鄭門、西水門、萬勝門入城銷售,數量多達數千檐,即便在冬天,也有商販採購外地魚前來銷售。
最值得一提的是開封城郊農業的轉型。由於主食供應較為充足,加之副食利潤較高,開封城郊農業在北宋中期經歷了從種植糧食為主,到種植蔬菜、水果、花卉等經濟作物的變化,這顯然是順應了城市居民更為高級的消費需求。副食交易的利潤之高,以至於有城郊農民將自己的田地戲稱為“青銅海”。區域性中心城市的糧食、副食供應也比較充足,宋代因此成為城市迅速發展的時代。
第二,豐富的街市貿易與“夜生活”。
在劇中呈現的開封街景中,各類大小商鋪和走街串巷的商販隨處可見,營業時間甚至延到深夜。隨着宋代商業的發展,開封等政治、軍事中心城市快速成長為經濟中心和貿易節點,其經濟意義不亞於政治、軍事意義。經濟意義的抬升對於城市形態的變化有重要影響。以都城為例,唐代長安是一座官方規劃建造的古典城市,商業批發活動只能在專門的“市”內。居民生活區“坊”不僅和商業區“市”分離,還用坊墻區隔起來。坊門晝啟夜閉,坊內大約只有一些“小賣部”。宋代開封則打破了坊市之分,商業店舖與民宅混雜而設,一層經營、二層居人的民宅也很常見。至於店舖的經營項目,可謂無所不包、應有盡有。《東京夢華錄》《清明上河圖》等宋代文獻直觀地展現了開封城中各行各業的經營狀況。
▲這是如今的開封禦河夜景。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在經營活動的刺激下,越來越多的商人將店舖延伸至街面,寬闊的街道越變越窄,這是宋代著名的“侵街”現象。宋廷曾拆毀這些“違建”,並在部分重要地帶設置標誌,但逐漸又被商人“佔領”,最終只得以向侵街店舖徵稅的形式妥協。因此,劇中呈現的街道恐怕還是過於寬敞了。宋代都市商業經營的時間限制也被打破。開封出現了繁榮的夜市經濟,大小店舖往往營業至三更才打烊,五更又開張。繁榮的“夜經濟”,拉長了人們的活動時間,刺激了居民的消費慾望。
第三,繁榮的海外貿易。
劇中涉及的第一個大案,便是錢塘縣令等官員利用走私貿易牟利,每年獲得的贓款可達二十萬貫之巨。宋代是一個海洋文明和海外貿易高度發達的時代。宋代海外貿易的一大特點是,絕大多數貿易行為由民間實施,官方鼓勵民眾從事貿易活動,僅通過市舶機構處理貨物稅收、&&境管理、違禁品查驗等行政事務,沒有組織大規模的官方對外貿易行為。在這樣較為開放的政策下,浙、閩、粵等沿海地區的人民以出海貿易為生者甚多,明州(今寧波)、泉州、廣州等國際性大港逐漸形成。
▲這是2021年4月拍攝的泉州市街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周義攝)
宋代商人和水手的足跡遍佈東亞、東南亞等地,在南洋地區與來自阿拉伯、歐洲的商人展開了充分的貿易交換。這些貿易活動豐富了中外經濟&&,促進了世界市場中的物資、人員流動,也使宋錢在東亞、東南亞等地獲得了相當高的流通地位。沉沒於廣東省附近海域的“南海Ⅰ號”大型宋代商船,出水文物多達18萬件,包括大量精美的外銷瓷器、漆木器、鉛錫器,充分展示了宋代外銷貨物的體量和多樣性。
繁榮的海外貿易,一方面給國家財政帶來了一筆豐厚的額外稅收。據學者統計,南宋前期國家財政每年從海外貿易中取得的收入約200萬貫,對改善沿海地區的財政狀況尤為重要。另一方面,從沿海到內陸的海外商品貿易網絡得以建立。來自海外的香藥、飾品和其他商品不僅僅用於宮廷奢侈消費,還廣泛地見於民間市場,有些甚至成為了風靡一時、頗受追捧的“網紅産品”。海外商品不再高高在上,而是“飛入尋常百姓家”。(作者:王申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延伸閱讀:
監製:唐心怡
編輯:周佳苗 楊柳
校對:孫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