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GDP百強城:大幅增長驅動力在新興製造業

發表於:2022-03-23 16:53:31

  隨着各地陸續公布2021年數據,全國330多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前100名的城市名單也出爐了。2021年GDP百強城市經濟總量達到79.8萬億元,佔全國比重的69.8%。儘管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速明顯加快,但東部地區城市經濟實力依舊強勁。

  經濟區域性集中的態勢進一步強化

  從各地公布的2021年數據來看,2021年各地區經濟增長的趨勢和特點,首先是經濟增長實現了自我跨越,百強門檻和上限被突破,經濟增長是趨勢。2021年,位居第100名的城市商丘的GDP為3083.32億元,百強城市門檻比上一年提高了281.2億元,這是百強城市門檻首次突破3000億元。GDP超過萬億大關的城市共有24個,比上一年增加1個,新晉萬億城市是製造業大市東莞。其中,上海和北京均首次超過4萬億元。

  其次,經濟區域性集中的態勢進一步強化。江蘇13個城市全部進入百強,山東和廣東分別有11個和10個。從區域分佈來看,百強城市集中於長三角和珠三角,且經濟總量進一步提升,百強城市的門檻進一步抬高。在城鎮化推進的大背景下,大城市發展資源更為集中,經濟發展較快。

  最後,依託特色産業,地區經濟發展遍地開花。從排名變化來看,一些地級市表現十分突出,其中寧德排名上升了12個位次,鄂爾多斯、榆林上升10個位次,依託特色産業,這些地區實現了後來居上。比如寧德,依託新能源電池産業實現大跨越,類似的還有濰坊。另一些地區,比如包頭、鄂爾多斯,則依託於能源價格上漲,利用周期實現了城市排名提升。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大城市資源集中的優勢給經濟發展帶來了更多增長機會,是一個“增長-增長”的循環。而就宏觀經濟增長來看,一國或一個地區經濟的真正增長需要通過將不發達地區拉出“低增長圈”來實現,其中一個重要的方式就是塑造地區優勢,讓地區形成特色增長路徑。而這對於經濟增長結構也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另一方面,“先富帶動後富”,提質增效,增強産業鏈韌性和彈性,也是提高經濟增長總體水平的一種重要方式。區域的小城市可以依託區塊經濟的發展産業和發展基礎,通過很多城市圍繞一家大企業,或者圍繞一個産業,進行集中式發展,這種發展態勢對於産業鏈向上下游延伸是有幫助的,能夠形成區域內的協同效應,從而強化産業競爭力,而競爭力強化之後,又反過來推動這些城市的經濟發展。

  GDP大幅增長的驅動力主要在新興製造業

  需要注意的是,GDP作為經濟增長的指標可以衡量地區經濟增長的總體狀況,是經常被採用的。但僅僅採用GDP作為衡量經濟領域發展水平的指標,則會讓經濟的高質量增長停留在概念層面。比如,GDP指標不能體現經濟發展的成本、經濟增長的效率和效益、人們生活質量和收入水平以及經濟增長方式等。

  根據2021年的實際狀況,可以看到,GDP大幅增長的驅動力,主要集中在實體産業中的新興製造業,比如疫苗、核酸等防疫用品,也包括新能源相關的産業,這些産業都是2021年全球需求旺盛的産業,龐大的需求帶動了這些城市GDP的發展。

  可以看出,在我國經濟實際發展過程中,已更加注重經濟發展結構、經濟發展效率和效益,“不唯GDP”事實上是實現持續高質量經濟增長目標中我們應該秉承的重要觀念。從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也可以看出,生態文明、經濟結構和區域布局、創新引領、産業鏈供應鏈是其中的熱詞。

  因此就政策環境來看,“四新經濟”、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一帶一路”等政策支持和優惠,給地區經濟發展帶來了契機和彎道超車的動力,而就整個區域經濟和宏觀經濟而言,有助於縮小東中西部和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差異,同時平衡經濟增長結構,依據地區自然和經濟社會特徵,塑造特色産業,完善産業鏈和供應鏈,讓産業更加多元和完善,能有效支撐和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

  另一方面,隨着科技創新産業的推進,我國新興産業將進一步實現多元化,新産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將層出不窮。2022年,隨着東數西算的推進,西部部分城市依託數據樞紐中心,更多圍繞數字化産業進行發展,故而百強城市中將會有更多的中西部城市,國家區域性發展態勢會更加均衡。

  深化改革開放,釋放經濟發展動能

  近幾年,疫情爆發和反復,國際貿易封鎖,地緣政治風險,使企業、産業發展環境不斷惡化,而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産業鏈和産業的國際分工,使得經濟的增長不能脫離國際市場,同時作為改善營商環境的關鍵,市場化改革是提升市場活力,激發創新能力的基礎和重要保證,有助於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秩序,防止資本的無限擴張,促進企業、行業和經濟的健康發展。

  因此,不論是衝刺百強GDP地區,還是衝刺萬億城市,都要通過堅持改革開放來釋放發展動能,可以通過産學研融合來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可以通過開放來推動企業走出去和外資引進來,通過自貿區等多種模式開放更多對外經濟窗口。

  對於區域經濟,過去是區域內産業鏈協同,未來,區域經濟之間要加強互補和互聯互通。不同區域之間依託各自特長,來實現優勢互補,協同發展、錯位發展等全新發展態勢。利用跨區域人才合作來解決人才不足的問題。打破壁壘,以由點帶面的方式來挖掘區域經濟上升新空間。

  需要指出的是,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只是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通過經濟發展改善民生環境,是經濟社會追求的最終目標。因此,若要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在關注經濟增長的同時,需要進一步優化城市環境,改善城市居民生活工作體驗,使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相協調,與人全面發展的需求相適應。

  監製:唐心怡

  編輯:付敬

  校對:崔祎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