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中英:什麼是好的教育?

發表於:2022-03-03 17:03:40

▲學生在操場上進行體育課程展示(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2022年兩會將至,高質量教育成為兩會代表委員和老百姓關注的熱點話題。教育既關係到個人的健康成長,也關係到社會的進步、國家的富強和民族的未來。什麼是好的教育?好的教育可以從哪幾個層次來理解?圍繞高質量教育,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教育學家石中英給出自己的觀點。

  2021年兩會期間,當時的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校長唐江澎在“委員通道”發言時回答了什麼是好的教育這一問題。他認為好的教育就是培養終生運動者、責任擔當者、問題解決者、優雅生活者。唐校長的回答引起了教育界的反響。

  那麼什麼是好的教育?

  在教育思想史上曾有無數的教育家、思想家給出自己的回答,比如柏拉圖在《理想國》裏談到,受過教育的人就是心靈發生轉向的人,用動物學隱喻來表達這個思想,就是我們的心靈從低處轉向高處,從虛假轉向真實,從黑暗轉向光明,如果一個人的內心關注的是高處、真實處、光明處,他就受過真正的教育、好的教育。

  杜威認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改造,他堅決反對教育和生活的脫離,認為教育就是要提高行動主體不斷適應和改造環境的能力。

  中國古代四書之一《大學》裏提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認為好的教育就意味着個人德性的提升、社會關係的和諧和理想國家制度的實現。陶行知先生認為,“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教育就是要培養人的生活力。顧明遠先生認為,好的教育要回歸教育的本質,提高生命的質量和提升生命的價值,促使一個人身心的和諧發展,並給予他們服務這個社會的本領。雖然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關於好的教育的標準是不一樣的,但是我覺得也有一些內涵可能是共識性的。

▲2月21日,在北京市海淀區雙榆樹第一小學,二年級(2)班的學生在數學課上舉手回答問題。新華社記者 任超 攝

  如何理解好的教育?

  我認為好的教育包含四個層次的理解:第一,好的教育一定是適合的教育,是完整的教育,是賦能的教育,是指向學生健全人格養成的教育。什麼叫適合的教育?從哲學上説每個人都是獨特的,這世界上找不到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更找不到兩個完全相同的人,找不到兩個完全在認知、情感、價值觀等完全相同的人,所以因材施教是教育最核心的,也是最高的要求,也是教育公平最本質的定義。完整的教育,而不是片面的教育和分裂的教育。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日本有一位兒童教育專家井深大寫過一本書,題目是《精神·道德·情操——無視另一半教育的日本人》,對日本的考試給青少年造成的戕害、給社會造成的影響進行了深刻的批判,美國哈佛學院院長哈瑞·劉易斯在退休以後寫了一本非常有名的書叫《失去靈魂的卓越》,對美國以哈佛大學為代表的精英大學在若干年來迎合商業的需求,遺忘教育的宗旨進行了深刻的批判。所以教育應該是完整的教育,應該培養完整的人,而不是培養片面的人、分裂的人,教育應該是賦能的教育,教是為了不教,教育通過自我教育來實現的,要把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自由精神作為教育所追求的基本目標。最後,教育要指向學生完整人格的培養,這是第一個層次,從教育和人的發展關係角度來談好的教育。

  第二,教育要促進公共生活的改善。人是一個社會動物,按照馬克思的定義,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意義上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所以你要認識一個人就要認識他的社會關係,人的問題也反應了社會關係當中所存在的問題。要促進人的發展和促進社會的進步這是不可分割的,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説教育價值的關懷不能僅僅局限於個人的成長和個人的前途,教育必須把促進社會團結、社會合作、社會信任、社會公正作為教育所追求的目標,所以教育家眼中的孩子絕不僅僅是他個人,他們還是未來的社會成員。

▲2月12日,在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冰上運動基地,學生們在老師指導下練習冰球技巧。新華社發(劉環宇攝)

  第三,好的教育就是要促進全體人民的自由和全面發展。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以人民為中心是我們發展的價值基點,所以我們搞的教育絕不是為了少數人的,我們的教育是為全體人民的,我們要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即便我們要培養精英,這些精英也是人民的精英,他們的核心使命就是要為人民服務,不單是為了他們個人的前途和榮耀。

  第四,培養全球公民。2021年世界人口已達78億。我想這個地球上每一個角落的每一個人都有權利去享受和平、發展、公平、公正、民主、自由,但是要實現這樣美好的理想是非常不容易的。人類面臨很多共同的挑戰,疾病、貧困、氣候變化、價值觀的偏見、歷史的宿怨等。我們人類擁有一個共同的未來,所以好的教育一定要超越個人主義,要超越狹隘的國家主義,要有更廣大的價值視野。我們要從小培養孩子們全球公民意識,今天還要培養他們生態公民意識,只有這樣的公民誕生了,我們才能看到教育的美好,才能看到教育的力量。

  教育總是蘊含着希望,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而人類的希望就在於人類之間的相互尊重、信任、寬容、團結和協作,其實這些價值原則也適合於日常的人際之間。如果人和人之間沒有尊重、沒有信任、沒有團結、沒有坦誠、沒有協作,我想我們人生的意義、生活的質量都會大打折扣。

監製:李曉雲

編輯:周佳苗

校對:孫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