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疫情,展望2022” 清華大學召開第42屆中國與世界經濟論壇

發表于:2021-12-20 17:44:56

  2021年12月16日,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ACCEPT)與清華大學健康中國研究院共同召開了主題為“走出疫情,展望2022”的第42屆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論壇。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清華大學健康中國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常務副院長梁萬年;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全球共同發展研究院副院長趙可金;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李政;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創始院長賈康;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城市更新研究中心主任秦虹;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中金研究院執行院長彭文生;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宏觀政策研究室主任馮煦明;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研究員袁鋼明出席會議並發言。ACCEPT常務副院長厲克奧博致開場詞。

【宏觀報告】
  會議首先由ACCEPT研究院研究員李冰、陸琳、郭美新發布題為《走出疫情,穩字當頭》的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報告。報告指出,2021年中國經濟整體呈現疫後復蘇態勢,但下半年以來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投資持續處于低水準運作狀態,成為拖累實體經濟復蘇的主要因素。消費總體持續復蘇,但復蘇結構並不均衡,新冠疫情散點多發更加抑制了復蘇進程。
  展望2022,報告認為固定資産投資運作情況大概率會好于今年,如制造業和民間投資恢復勢頭依舊良好、投資面臨的政策環境繼續轉暖、煤電供應緊張及大宗商品和原材料價格上漲局面得到進一步緩解,則2022年的投資動能就將進一步向常態增長水準回歸,宏觀經濟大盤就能穩住。此外,如促消費政策逐步落地,受疫情壓抑程度較深的諸如旅遊、汽車等服務性消費和可選消費潛力得到進一步釋放,則居民消費將成為經濟增長的穩定器。
  綜上所述,ACCEPT報告對2022年經濟增速做出了介于4.9%至5.8%的區間預測。能否實現較為樂觀的增長,研究院認為取決于五個重要方面:一,疫情反彈能否得到精準有效的抑制;二,房地産風險能否有效化解;三,市場主體活力能否有效釋放;四,碳減排考核過程中能否準確認識和把握碳達峰、碳中和的短期任務和長期目標;最後也是最為重要一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精神能否得到真正有效落實。
  此外,報告還指出了影響經濟復蘇的四個主要的潛在風險:一,疫情反彈與擴散仍存在較高不確定性,病毒仍在不斷演化與變異,人類對病毒的認識也還不夠完善;二,金融市場風險累積。其中債券違約規模擴大,信用風險進一步暴露,明年房地産美元債集中到期,恐引發匯率壓力和金融風險。個別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過大可能降低地方財政支出強度,影響地方財政和公共服務的正常運轉,降低固定資産投資強度,錯配信貸資源;三,2022年的房地産市場面臨“硬著陸”風險,行業存在進一步分化的可能。由于融資環境偏緊、社會預期下行、“三道紅線”與“兩集中”政策出臺,今年下半年大部分地區房地産投資消費“雙殺”、量價齊跌,預計既防猛漲、又防暴跌的“雙向調控”有望成為未來的政策常態;四,低收入國家疫苗接種率低,面對病毒變異,疫情控制存在不確定性;發達國家和大部分新興市場國家産出水準恢復,將對我國出口企業形成較大的競爭壓力;疊加RCEP因素,疫情後産業鏈轉移風險上升,增加中國鋼鐵、汽車零部件行業的競爭壓力;美國貨幣政策變化將增加人民幣匯率較快貶值的風險。

厲克奧博
  在報告最後,厲克奧博給出了相關政策建議。
  第一,激勵政府培育全國統一的減碳大市場。當前用市場化解決碳排放的辦法是依靠碳匯市場,此市場存在一定缺陷,如:參與主體單一、碳配額免費分配比例偏高、碳排放額度總量不確定,定價較難,價格波動較大等。碳價格缺乏引導意義,投資者無法根據波動的碳價格來決定投資。因此,要穩步推進碳稅,向全社會公布碳稅實施的5-10年路線圖,引導企業進行合理投資,統一政府與市場的激勵。
  第二,避免房地産成為觸發經濟下行的導火索。盡量消除房地産稅試點帶來的不確定性,盡早明確房地産稅試點的具體實施方案,穩定市場預期。要支援房企的合理的融資需求,鼓勵一些財務狀況良好的房企通過銀行間市場發債融資。
  第三,激發民營經濟的活力,穩定市場主體的信心。不斷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的環境,進一步掃清這些行業的準入障礙,釋放民間投資的活力。從整體看待民營經濟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歷史貢獻,團結一致向前看,給民營企業家吃定心丸。

李稻葵
  針對報告所涵蓋的內容,研究院院長李稻葵做了進一步補充。他認為,造成當前經濟下行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很多地方政府運作背後的激勵機制出現了問題。要穩住經濟、為未來的經濟發展打好基礎,必須重修政府與市場經濟學。過去40多年來,中國經濟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政府必須幫助市場發展。在政府幫助市場的正確行為背後應該是正確的激勵,即一切以經濟發展為中心,在促進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政府也從中獲益,包括增加當地的稅收等。
  李稻葵以碳市場和地方政府債務為例闡明瞭重修政府與市場經濟學的重要性與迫切性。首先,鑒于當前基于碳交易的碳市場覆蓋面過窄,政府應該通過徵收碳稅來培育全國統一的減碳大市場,全國各個行業、各個部門、各個地區都能夠統一按照未來可預期的碳價格來重新布局現在的經濟發展格局和技術;第二,地方債務過高導致當前很多地方政府忙于應付歷史問題。應將激勵理順,集中精力解決當下經濟發展的問題,包括如何促進城鎮化、如何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等。
  李稻葵強調,政府與市場經濟學是ACCEPT研究院在國際上聯合經濟學諾獎獲得者一起創造的一個新的經濟學分支,是最有可能從中國經濟發展中精準提煉出經濟學新知的領域,目前已在國際上得到了較好反響。

梁萬年
  梁萬年認為,目前的疫情仍處于大流行狀態,新冠仍是全球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雖然中國對疫情採取了比較有效的防控措施,但總體來看疫情仍具不確定性。當下,疫情的總體發展呈散發和局部聚集的狀態,應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總策略。針對如何有效平衡疫情防控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問題,梁萬年給出了兩方面建議:一,堅持動態清零。不是追求零感染,而是嚴格貫徹落實“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早救治”;二,做到五精準。精準開展流行病學調查,精準劃分疫區疫點范圍,精準識別密切接觸者,精準進行醫療救助,精準平衡社會發展和疫情防控,以最小成本控制疫情。他指出,在疫情中要轉危為機,多進行公共衛生學界與經濟學界的交流討論,推動經濟有效高品質發展。

彭文生
  彭文生認為,由于疫情原因,明年的經濟運作具有較大不確定性,一些常用的宏觀調節政策並不適用于應對疫情的衝擊。當前的經濟周期和以往不同,主要體現在以往主要是需求側的波動,但當下疫情對供給側也造成了明顯衝擊。供給衝擊會造成經濟總産出下降,導致實際收入減少,進而傳導到需求端,這種“乘數效應”對經濟的負面影響比單純的需求側波動更大。此外,疫情帶來的社交隔離對服務業的影響、金融周期的下行調整、房地産和債務的風險化解,都是明年中國經濟面臨的主要的下行壓力。
  他指出,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的宏觀政策是“穩”字當頭、穩中求進,把採取協同措施穩定經濟增長作為2022年的第一要務。預計未來兩三個月各部門、各地區的具體措施會逐步推出,涉及基礎設施投資、綠色轉型投資、減稅降費等方面,以及結構導向的信貸政策、普惠金融、科技創新政策等。
  在彭文生看來,目前穩經濟、穩增長的難點有二:一是疫情,二是房地産和債務問題。既不希望債務形成係統性風險,也不希望房地産再形成新一輪的上行和泡沫。目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各方面對債務風險比較擔心,因此無論是金融機構還是投資者、居民對房地産都持謹慎態度。但如果各部門、各地區共同發力,也存在矯枉過正的可能。

馮煦明
  馮煦明表示,對明年GDP增速的總體展望是保5爭6,具體數字取決于疫情、外部需求和政策支援力度。2021年中國經濟呈現供給能力旺盛、有效需求不足、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和企業結構分化等特徵。2022年這些特徵都會出現一定程度的緩和,且外需仍然會保持在較高水準。國家對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調節都有利于實體經濟,而美聯儲貨幣政策調整等不確定性對中國影響有限。為防止疫情反覆帶來的衝擊,我們建議研究設立抗疫特別社會保險,對點狀疫情發生地的居民和市場主體進行補貼,有助于穩定市場主體的預期和信心。2022年的另一個關鍵看點是基礎設施投資,受制于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建議創建更適合當前特點的投融資機制,組建省級層面的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或基金,將基礎設施的投融資和債務與一般商業性的投融資和債務區分開。

袁鋼明
  袁鋼明表示,最擔心明年GDP增長率低于5%。2021年前三季度按兩年平均計算的增長速度是4.9%,如按照和去年同比累計,是5.2%,明年GDP可能5%以下。究其原因,房地産行業下降,碳衝鋒,外部衝擊,市場經濟活力不足等都有一定影響。首先,房地産在中國經濟中佔比過高。長期以來,很多地方政府把增長希望寄托在房地産上。房價上漲導致預期上漲,帶來恐慌性投機性購買,導致新一輪房價上漲,形成房地産企業的高負債和高周轉的問題。一旦預期改變,房地産行業就會下行。同時,房地産稅試點對經濟造成一定壓力。當年日本推出房地産稅,導致泡沫崩潰、經濟倒退。因此他認同賈康的觀點,認為需柔性切入,減緩房地産進一步下滑;第二,碳排放安排取舍不當或碳衝鋒問題。追求快速減碳目標,壓縮燃煤生産和火力發電,造成煤炭供給不足和煤價上升,以致整體經濟因電力停擺出現下滑。是否減碳,是否減緩減碳,如何減碳,這些不確定性對經濟增長造成壓力;第三,外部衝擊。美國收縮貨幣,美元回流,造成對中國資本流出衝擊。恒大危機的導火索是因為國外債券投資機構提前索要債務;第四,作為市場經濟的主體民營經濟出現下滑。宏觀報告提到民營經濟主體佔總數95%以上,是新增就業的來源。疫情導致民營經濟和小企業下滑,損失最大。
  針對上述問題,袁鋼明認為解決方法是激活市場活力。近期政策已明顯調整,民營經濟受到的打擊減緩。11月份PMI指數、小企業和民營企業上升的速度最快,提升民營經濟活力是2022年經濟良好增長的重要措施。

賈康
  賈康認為,房地産改革試點帶來的影響分短期與中長期兩種。短期內,對房地産市場顯然會帶來收縮效應;中長期看,真正化解矛盾依賴于長效機制,才能發揮房地産行業應有的支柱産業作用,落實“房住不炒”大政方針。
  關于房産稅試點城市的選擇,賈康認為既要考慮代表性,又要考慮調控迫切性。首先是深圳,深圳將打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先行示范區,而當前調控高度依賴限貸、限購、限價等行政手段,無法形成長效機制;其次是海南,海南計劃打造成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港區,應當樹立投資便利化、貿易自由化和生産要素充分流動的國際形象。另外,明確部署了共同富裕示范區的,在每人平均收入上具備客觀性和必要性的浙江省,和具有區域代表性的成都,都可拭目以待。
  他同時指出,房産稅要堅持有扣除,體現在柔性切入所有可能的納稅人,對于家庭基本住房保障的扣除在方案裏要首先有所體現。在此基礎上,可以考慮按套數來扣除,即動存量。房産稅目前沒有成熟的經驗來借鑒,要進一步通過試點給未來的全國立法提供本土經驗。稅基要堅持市場評估價,才能讓房産稅發揮應有作用。

秦虹
  秦虹認為,今年的房地産不能看累計數據,否則會低估當前的市場風險;但也不能看單月同比數據,否則會高估當前的市場風險。
  她同時指出,明年的房地産市場不會因為政策刺激而出現新一輪泡沫。第一,房地産調控堅持房住不炒的大方向,目前政策只糾偏,無轉向;第二,糾偏目前僅限于金融政策方面,並沒有放松限購、限售等;第三,當下的房地産市場投機炒作越來越少。
  針對關于房地産市場硬著陸的隱憂,秦虹表示防范硬著陸有三點措施:一是要堅持房住不炒;二是把握好政策出臺時機;三是因城施策。今年房地産市場下半年前端末端同跌,背後原因有二:房地産金融政策收緊過快,包括三條紅線和商業銀行的房地産集中額度管理等;作為頭部企業的恒大出現違約風險,造成行業信用危機。當前已經開始實施政策糾偏,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市場還會恢復到一個相對正常的狀態。

趙可金
  趙可金認為,疫情下中美貿易仍保持高位,兩國市場合作潛力巨大。如何解放市場,通過政府來為市場創造更多機會,是2022年的關鍵問題,目前兩國關係核心問題在于政府行為。
  從美國角度看,明年的中期選舉會使美國政府行為受內部三大産業板塊影響:一是華爾街對中國的重點關注;二是鐵銹地帶較大牽制中美減關稅問題;三是美國農業對中國市場有生産依賴和需求依賴兩類力量。美國政府擔心中國擠佔美國優勢,因此採取召開峰會,切斷供應鏈等舉措形成了針對中國的風控體係,甚至推出了B3W計劃。但中期選舉導致的內向化會使美國在國際事務上的注意力下降,一定程度上減小中國的國際社會壓力。
  從中國角度看, 2022年總體趨穩。為確保冬奧會和中共20大順利進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政策走勢都反映出穩字當頭。與此同時,中國作為諸多國際活動和組織的主辦方,可在經濟合作、氣候變化、區域安排方面創造機會,對穩定經濟大盤非常有利。趙可金還指出,在總體平穩的情況下,可以考慮對有潛力的領域精準刺激,在一些適合開放的領域精準開國,或為長期利好。

李政
  李政在會議上闡述了三個關于低碳經濟方面的觀點。一,全球目前已經達成了應對氣候變化的共識,碳達峰碳中和也成為了中國堅定的發展方向,所以當下的主要話題是如何順應趨勢,倒逼經濟高品質發展;二,低碳需要整個經濟社會的綠色轉型,重點是搶佔綠色工業革命的先機;三,中國底子薄、産業重、能源結構對煤炭依賴程度高,低碳轉型更具挑戰性,要把握好可再生能源和傳統化石能源之間的轉換節奏。
  他認為,中國在可再生能源中的風能和太陽能方面具有較大的技術優勢。但雖然總體來説中國在減碳技術方面頗具實力,需要努力的點仍有很多。格拉斯哥會議中,各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呼聲越來越強烈,會議首次提到了減少煤炭的字眼,對中國的約束較大。此外,中美聯合在會議上發表了氣候宣言,體現出雙方在這一領域可合作的前景。以氣候環境問題作為國際關係的接觸點與破冰點,進而促進全面友善關係的發展,也對恢復經濟十分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