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供應鏈“短缺了”,通脹會是暫時的嗎?

發表於:2021-11-26 16:00:31


▲11月23日,戴口罩的行人從美國紐約街頭的節日裝飾旁走過。新華社記者 王迎 攝

  進入11月,美國迎來了“節日季”和“購物季”,感恩節、“黑色星期五”、聖誕節、新年接踵而至。然而近一段時間以來,美國供應鏈危機的影響正向各領域蔓延,供應鏈短缺正在轉化為普遍的通脹壓力。許多美國企業&&,它們不得不通過漲價來彌補商品和勞動力成本上升帶來的影響。

  面對通脹高企,物價上漲的局面,如何能在假日盡情買買買,又不用掏空錢包,成了擺在不少美國家庭面前的一道難題。通脹問題也再度成為美國乃至全球關注的焦點。值得警惕的是,美聯儲近期不斷釋放出縮減量寬、加息和縮表等收緊貨幣政策的信息並逐步付諸實踐,以此應對高通脹率對經濟帶來的影響。因此,除了通脹,美國貨幣政策走勢及影響同樣值得高度關注。

當前美國通脹走勢如何?

  伴隨着貨幣和財政前所未有的雙擴張,美國通貨膨脹從2020年底開始攀升,到2021年9月,核心PCE達到3.6%,明顯超過了美聯儲2%的目標值和平均通脹目標值可以容忍的範圍。


  但是,貨幣政策的轉向不僅取決於即時的通貨膨脹,更取決於通貨膨脹預期。美聯儲的觀點雖然有微調,但一直堅持當前通脹是暫時衝擊的看法。從美國抗通脹國債收益率的水平來看,通脹預期尚處於可以容忍的水平上,主要國際機構對2022年美國通貨膨脹走勢的預測也保持樂觀。

  疫情以來,針對企業和個人大規模的、強力的和快速的救濟、補貼和經濟刺激政策以及疫苗普及利好經濟重啟是推動美國經濟和需求復蘇的主要動力。但是美國的勞動參與率卻一直維持在低位,職位空缺一直超過失業人數。這顯然制約了供給的增長。


  在全球價值鏈背景下,疫情反復導致供應鏈恢復較慢、個別供應鏈甚至面臨斷鏈風險也抑制了美國的産出。因而在供給側和需求側的復蘇呈現出明顯的差距。加之物流延誤,航運價格指數居高不下,通貨膨脹似乎在所難免。當然,如果疫情得到控制,通貨膨脹也會得到緩解。

全球經濟或將面臨滯脹風險

  新冠疫情爆發前,一些新興經濟體本身就存在通脹壓力大、債務風險高、財政狀況緊張的情況。此外,這些國家疫苗普及相對滯後,經濟重啟風險大,應對全球性通脹的政策空間更為有限。對這些國家而言,加息雖然有助於抑制通脹,但也會推高再融資成本,抑制經濟增長,加劇債務風險。如果美國收緊貨幣政策,又容易造成資本外流和貨幣貶值。2013年美聯儲縮減量寬的預期就曾經在新興市場造成了所謂的縮減恐慌。這次由於債務問題更加嚴重,加之疫情後的復蘇相對遲緩,美聯儲的任何風吹草動,對新興市場而言可能都是巨大挑戰。

▲11月23日,行人走在美國紐約時報廣場。新華社記者 王迎 攝

  在供給側面臨制約和高度不確定性的同時,疊加前期貨幣寬鬆和財政刺激政策帶來的需求擴張,全球經濟面臨一定程度的滯脹風險。而且疫情導致全球主權債務規模進一步擴張,絕對規模和相對規模都達到了歷史高位。在此背景下,滯脹和債務危機風險並存,全球經濟面臨挑戰。

  即使滯脹壓力有望緩解,但是負向供給衝擊可能持續、各國經濟復蘇分化、主要經濟體宏觀政策退出的風險,在極端情形下都可能讓局部地區乃至更多國家因此而陷入滯脹或爆發債務危機。

我國該如何應對?

  毫無疑問,全球價格水平上升給我國帶來了輸入型通脹壓力。

  從直接影響看,輸入型通脹意味着進口中間品成本上升,中下游企業利潤被壓縮。如果美聯儲收緊貨幣政策,將增加我國發行美元債企業的融資成本,考驗償債能力。

  從間接影響看,如果全球陷入滯脹,將給我國出口帶來負面影響,進而面臨融資成本上升、資本外流或資産減值壓力。如果債務國發生債務違約或重組,中國的海外資産將面臨風險。

  因此,我國應堅持“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即堅持以我為主的宏觀經濟管理,適度提高通脹容忍度;加強宏觀審慎管理,防範海外金融風險的傳導;增強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水平和匯率彈性,提高企業對匯率波動容忍度;積極參與國際債務治理,緩解低收入經濟體的債務負擔。同時,作為負責任的大國,還應該在實現本國疫苗普及的基礎上為其他國家,特別是新興市場提供援助,共渡難關。

監製:李曉雲

編輯:周佳苗

製圖:趙薇

校對:王鑫蓉

“美國供應鏈危機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