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鴻祝 楚劍鋒
近10餘年來,在中國畫壇上崛起了一位既擅長丹青,又精於篆刻,被稱為中國當代畫壇奇才的中年畫家──石愚。
石愚先生1946年出生於中國中西文化交匯的濱海城市天津;1950年隨家移居中國文化古城西安。
石愚先生從小受中國歷史文化的熏陶,便自修中國書畫。1957年,在他11歲時其繪畫作品便榮獲少年大獎賽大獎。18歲時,石愚先生便舉辦個人畫展。之後,他系統地學習、研究了中國畫論、中國美術史;研究八大山人、虛谷、吳昌碩、齊白石等名家的藝術風格、特點;研究秦、漢、明、清的篆刻藝術。1973年,他的篆刻作品《楚辭》選送日本展出。次年,他的篆刻、書法作品在全國巡迴展出,受到國內書畫界的一致好評。1986年,他的國畫作品《孔雀圖》由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年畫後,次年再版,深受讀者好評。
在1987年至1997年的10年間,石愚先生曾多次應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邀請,即興作畫表演。1988年,由啟功先生題詞、石愚先生作畫的《龍騰虎躍》,1990年由石愚先生作畫的《雄風圖》,受到了晚會藝術家及電視觀眾的一致好評。10年間,石愚先生的作品還多次在全國各類大賽中獲獎,並被國內外一些博物館、收藏家和一些重要場所收藏、陳列。10年間,石愚先生的作品多次赴新加坡、南朝鮮、日本、泰國等地展出,並被珍藏。10年間,石愚出版了多部個人書畫作品集。
石愚作畫,注重氣勢神韻、筆墨潑辣。他以寫意為主,但也不放過工筆的造化神韻,融文人畫與民間書於一體,兼具畫卷氣勢和誇張手法。他的作品風格獨具,不但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的情趣,蘊含着東方哲學的魅力,更深具現代人的觀念和意識。
先天的秉賦,後天的勤奮,造就了石愚深厚多面的功力。他的藝術天地極為廣闊,從花卉、人物,以至翎毛走獸,無所不寫。而尤以畫虎和孔雀馳名。虎,作為獸中之王,具有一種權威的力量,因此人們常以虎作為威嚴,無敵的象徵。虎的威嚴凌厲,虎的所向披靡,正與石愚先生所追求的博大意境相契合。我們從石愚筆下那些呼嘯、奔騰、跳躍的虎的形象裏,感受到了凝聚在崇山峻嶺之間的昂揚開闊的精神。
石愚偏愛博大宏闊的意境,與他在西安長期耳濡目染,接受秦漢文化精神的熏陶深有關係。他從先秦凝重的青銅器,漢代古拙的畫像石等之中求得一種大的氣魄。他把虎的彪紋簡化成幾根,反而使畫面增加了更多的內容。酷似漢畫像石上的虎,僅簡潔的幾筆便勾勒出虎的生機勃勃的姿態。他筆下的虎脫盡俗氣,充溢着升騰的氣勢和陽剛精神。啟功先生曾題詩讚嘆石愚筆下“寫得山王貌,巍然一世雄。彩亳揮舞處,紙上起秋風。”
石愚先生不但選擇了畫虎,還選擇了畫孔雀。他筆下的孔雀盛隆嫵媚、光華燦然、冰清玉潔,猶如仙子起舞一般。虎與孔雀在他的筆下並駕齊驅。這大概是由於虎為獸中之王,孔雀亦稱鳥中之魁吧!同時,這也體現出一種藝術的辯證法。剛到極致則折,因此,需要一種有韌性的剛、剛柔相濟。如果説,虎體現出陽剛之美的話,那麼,孔雀所包含的陰柔之美正是一個極好的補充。
石愚先生不僅在繪畫藝術上有着相當深的造詣,在篆刻藝術上亦被視為出類拔萃。石愚治印,師承秦漢,對明清諸流派博觀約取,厚積薄發,形成了他至大至剛的藝術風格。他治印章法自然、布局奇險、動靜諧和。刀法舒展縱橫、剛健凌厲。作品蒼勁渾厚、氣象萬千。《海南特區法制報》頭版“南方觀察”欄目的篆刻,就是石愚先生秉承其風格的大作。
總之,觀石愚先生之作品,既有濤飛雲走的波瀾氣勢,又開闢了其個人風格的嶄新神韻。可謂神來之筆,驚濤拍岸;神游有韻,萬古皆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