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 | 時政 | 國際 | 港澳 | 臺灣 | 財經 | 法治 | 紀檢 | 體育 | 科技 | 軍事 | 文娛 | 圖片 | 視頻 | 論壇 | 訪談 | 微博

VOL 5

2014年9月22日

鄉土的內涵非常寬泛,可能我們換了一種生活方式,又體驗了不同的鄉土情結。鄉土是有味道的,鄉土是有人情的。因為故鄉有我們的父輩,有每個族群的發展史,是我們生息的根源——畫家秦嗣德
精神家園:水墨鄉土
秦嗣德近照

秦嗣德近照

秦嗣德進行創作

秦嗣德進行創作

秦嗣德在寫生

秦嗣德在寫生

秦嗣德個人簡介

秦嗣德,1968年生于山東日照,1991年畢業于解放軍藝術學院,2003年就讀于中央美術學院國畫係碩士研究生課程班,師從李少文教授,2008年于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師從田黎明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教育委員會委員,國家人事部書畫人才委員會委員,吉林省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畫學會理事。曾為吉林藝術學院中國畫係主任、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水墨人物畫工作室導師,吉林藝術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現任教首都師范大學、教授。[點擊詳細]

背景導讀:

秦嗣德用心去思考去理解鄉土、關注鄉土的,在他筆下對人物的塑造代表著這一方鄉土的蒼桑,呈現出時代的特徵。他筆下的鄉土是一個時代的鄉土,流動的鄉土,立體的鄉土。水墨鄉土是秦嗣德對藝術的認知和追求。他對平民階層的生活語境、探索與體驗,包括對形象的塑造都是建立在鄉土觀念基礎上形成的一種延續思考,深度探索人物形象的樸素性與典型性。[點擊詳細]

秦嗣德鄉土創作的領悟

“我一直以來,對熱鬧與喧囂置以不然,卻常感動于那些充滿悲情意識文學作品,越是抑鬱或者滄桑的感覺就越敏感。除自身少年時農村的生活經歷之外,生活中對悲劇意識的關注和那些農村鄉土生活為題材的作品也影響著我的藝術思考。悲劇的表述是深刻的,悲劇是能喚醒魂並招引出高尚精神的。[點擊詳細]

秦嗣德的懷古情緣

早年在北京讀書的時候,周末,秦嗣德騎著自行車遊歷北京的古跡名勝,尋古好古,撫摸著那些千年遺跡,似乎感受到一種歷史的回聲,浸在一種追憶之中。他常想:“幾千年前,此時此地,此情此景,曾經誰又駐足這裏,誰又同樣撫摸這些歷史憑吊這些故事。”可能就是骨子裏的懷古情緣和對歷史滄桑的敏感使他喜歡上鄉土繪畫的主題,去畫老人、孩子及鄉土中生長的一切。[點擊詳細]

流動的鄉土

流動的鄉土

回娘家

回娘家

守望

守望

厚土:一代人的滄桑
耳奇者

耳奇者

眼有疾者

眼有疾者

故土:童年的記憶

生活的困苦使他不擅于表達感情、表達快樂,情感找不到釋懷的方式。少年的歲月是沉默的,他常行于山野,茫然久佇。然而這些經歷對于秦嗣德對鄉土人物的創作是有益的,他善于觀察,體驗生活中的一切,對鄉土人情是敏感的。他説:“在寫生時每個人物,我似乎真的能夠看到他的內心世界,在畫之前我會認真觀察他,真誠交流,即使他有點做作或者偽裝我也能夠感覺到。”[點擊詳細]

平凡的樸素並不平凡

兒時的經歷磨礪了秦嗣德,也為秦嗣德的鄉土提供了創作題材和靈感。“以鄉土為題,寫生創作。自己喜歡表現畫平民的樸素狀態,喜歡表述平凡的生活,最初是這樣想的。後來發現平凡的樸素並不平凡,平凡之中存著真善大愛,藏著人間萬象”,秦嗣德説。表述獨特的視角逐漸形成了他獨特的“鄉土”概念。[點擊詳細]

秦嗣德對鄉土的重新思考

秦嗣德説:“大家在異地相聚,談起故鄉的時候,所聊到的時期,所延伸的思想,可能他們就建立了新的鄉土文化觀念。他們的思緒不再那麼苦澀,他們有一種都市見聞之後的喜悅,一種滿足。他回到故鄉時,又將都市的這種情結和這種現代意識觀念,傳播回去的那種自豪,流動的鄉土畫的是農民工,但傳達表達的是一種新的鄉土文化觀念”。[點擊詳細]

鄉土的根不會變

秦嗣德認為,藝術的感召力在于發現這些樸素的大美,藝術如果要擔當,應表現出對生活的純善、純真的始然。秦嗣德認為鄉土的根不會變,“我覺得根本的鄉土就像人,是固有的與生俱來的這種本性。每種文化都為了再開發人的本性。鄉土就意味著回歸自然,歸為一個真實,是每個漂泊異鄉人心靈慰籍的港灣,鄉土是熱情的,包容的,寬廣的,無論你走多遠,走多久,她都默默地期待著你踏回家門。”[點擊詳細]

秦嗣德近照

秦嗣德近照

秦嗣德帶領學生寫生

秦嗣德帶領學生寫生

春天裏的合影

春天裏的合影

01003010105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