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獨樂”到“眾樂”:中國私立博物館“圈粉”年輕人-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5/20 09:39:35
來源:新華網

從“獨樂”到“眾樂”:中國私立博物館“圈粉”年輕人

字體:
  
  在北京798藝術區的遇見博物館拍攝的“提香與文藝復興:歐洲藝術500年真跡展”(2024年3月22日攝)。新華社發

  新華社北京5月19日電 題:從“獨樂”到“眾樂”:中國私立博物館“圈粉”年輕人

  新華社記者

  安靜的展廳裏,拉斐爾、提香、波提切利和喬爾喬內等大師的作品吸引了不少參觀者。大學生陳怡(化名)看著這些老師課上講過的名畫近在咫尺,有一種不真實的感覺。

  這個主題為“提香與文藝復興”的展覽並不是在意大利或其他歐洲國家,而是在北京798藝術區的遇見博物館。

  “昨天我們西方美術史課上剛講過威尼斯畫派,老師推薦我們來這裡看展覽。”20歲的陳怡告訴記者,遇見博物館這樣的私立博物館逛起來很舒服,展品也令人驚艷。

  “相比國有博物館‘大而全’的特點,社會力量興辦的博物館更傾向於‘小而專’,在展覽主題、內容和形式上體現出更多創新和靈活性。”遇見博物館創辦者秋童説。

  在遇見博物館,參觀者可以租到語音導覽器。為了吸引年輕人,展廳裏設置了網紅打卡點供參觀者拍照發社交媒體,還隱藏了多個蓋章點,供人們集章留念。

  秋童告訴記者,她小時候就喜歡參觀各種博物館。“後來有機會去海外看博物館,更堅定了我辦一家博物館的想法。”她説,創建博物館的初衷是,一方面可以讓外國人更了解中國,講好中國故事;另一方面也讓中國人更了解海外文化,尤其是一些暫時沒有機會出國的人,可以在博物館看到世界各地的文化。

  目前,秋童的北京中創文旅文化産業集團已在北京、上海、杭州、南京、成都開辦了5家遇見博物館,累計舉辦展覽80余場,接待觀眾逾350萬人次,參觀者主要為“Z世代”人群及親子人群。

  國家文物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有備案博物館6565家,其中非國有博物館數量達2175家,佔比超三成。

  遇見博物館定期會舉辦不同的展覽,而有些私立博物館則是專注於某個領域,比如張敬軒2018年創辦的大連世紀留聲·世界音樂文化博物館。

  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館日,大連世紀留聲·世界音樂文化博物館當日組織的一場百人古箏表演吸引了眾多游客在館外廣場駐足觀看。

  這家三層樓高、展覽面積達3000余平方米的博物館藏有30余萬張經典音樂唱片和1.2萬餘件其他展品,包括風琴、鋼琴、八音盒、留聲機、法國巴洛克風格鎏金雕刻古董鐘以及曾侯乙編鐘的復刻品等。

  
  在大連世紀留聲·世界音樂文化博物館展出的19世紀早期的約翰·布羅德伍德九尺大三角鋼琴(2023年5月18日攝)。新華社發

  曾是一名音響師的張敬軒自幼對音樂感興趣。“小的時候聽收音機,聽磁帶,一盒磁帶反復聽也不嫌膩。”他説。

  2007年,張敬軒萌生籌建音樂文化博物館的想法,但是實施起來十分困難,尤其是文物的收集。

  留聲機由愛迪生於1877年發明,當收藏到200多&來自世界各地的留聲機時,張敬軒想,如果能把留聲機發明人的藏品收藏過來就更有意義了。

  
  大連世紀留聲·世界音樂文化博物館展出的19世紀末的留聲機(2023年6月1日攝)。新華社發

  “我花了大量時間找到愛迪生的傳人,老人有一傢俬人博物館,收藏着數百台留聲機。”他説。最初老人不太願意,但是經過張敬軒“三顧茅廬”,老人終於被打動,將一部分留聲機交由張敬軒帶回中國收藏。

  
  大連世紀留聲·世界音樂文化博物館展出的曾侯乙編鐘復刻品(2023年10月1日攝)。新華社發

  從2018年開館至今,這家博物館累計接待參觀者近190萬人次,參觀者以對音樂感興趣的大學生和高中生居多,還有許多國內外知名音樂家和音樂愛好者慕名前來。

  “私立博物館是公立博物館的有益補充。”吉林省博物院研究館員黃嵐説,私立博物館大到四川建川博物館、北京觀復博物館,小到鄉村裏個人開辦的剪紙博物館、草編博物館,各具特色。

  她&&,私立博物館逛起來氛圍比較輕鬆,像是走進了別人家的藏寶庫,而且互動體驗感更強。

  王晨到遇見博物館是為了給自己“補課”。看著墻上展示的威尼斯畫派代表人物關係圖,這位34歲的媽媽告訴記者,這對於像她這樣沒有美術基礎的參觀者很有幫助。

  “小時候,父母盡力讓我們吃飽穿暖,卻很少帶我去博物館。”她説。

  而現在的富足生活讓人們有了更多追求。王晨説,9歲的兒子喜歡做手工,她希望帶孩子更多地了解藝術,幫孩子找到他喜愛的東西。

  中國青年報·中青校媒曾面向全國大學生發起一項關於參觀博物館體驗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約九成受訪者去過博物館,約四成受訪者每年去1至2次博物館。

  “博物館不應該是‘高冷’的。”張敬軒説,“它應當成為融入人們日常生活的標配。我們應該讓‘走進博物館’成為當代人的一種生活方式。”(記者白旭、程露、王瑩、張博群)

【糾錯】 【責任編輯:常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