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順正在給小學生講解蟲蝕藝術品製作過程。劉艷飛 攝
7月26日,河北省衡水市武邑縣陳永順的工作室裏格外熱鬧,他正在給一群孩子介紹蟲蝕文化的起源和發展、各種蟲蝕藝術品的製作流程和用途、蟲子的分類和啃食過程等,孩子們被蟲蝕作品吸引。
據介紹,蟲子啃蝕樹木後會在表層形成蜿蜒曲折、奇絕妙趣的花紋,以此為素材進行的藝術創作,稱為蟲蝕藝術。在陳永順的工作室裏,400余件由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棗木、榆木、槐木、梧桐木、蘋果樹等蟲咬蛀蝕的枯木病株,經過沖洗、定型、打磨等十余道工序加工而成的作品,讓孩子們大開眼界。
2019年,蟲蝕藝術被列入衡水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陳永順成為這項“冷門”非遺的代表性傳承人。
暑假期間,武邑縣利用陳永順蟲蝕文化工作室等公共文化空間,面向中小學生開展了一系列暑期非遺體驗和研學活動,豐富孩子暑假生活。(記者:崔志平 陳章棟)
孩子們正在探索研究蟲蝕藝術品。劉艷飛 攝
小學生們正在認真聽陳永順講蟲蝕文化的起源和發展史。劉艷飛 攝
陳永順給孩子們講解蟲蝕藝術品的製作流程。劉艷飛 攝
孩子們觀看體驗蟲蝕藝術品的打磨過程。劉艷飛 攝
陳永順帶孩子們看蟲蝕藝術的主角“天牛”。劉艷飛 攝
陳永順給孩子們介紹蟲蝕木的花紋。劉艷飛 攝
陳永順給孩子們講解蟲蝕藝術品的製作流程。劉艷飛 攝
【糾錯】 【責任編輯:劉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