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測繪學報》主編楊元喜在接受新華網採訪時,為公眾介紹了60多年來《測繪學報》內容板塊的變化及發展。
《知識就是力量》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主辦,是一本面向全國青少年的科普圖文月刊。
《地學前緣》創刊於1994年,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和北京大學共同主辦的雙月刊中文學術期刊。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地學前緣》主編王成善提出了對期刊未來發展的期許。
《中華護理雜誌》創刊於1954年,迄今已近70年,是我國創辦最早、歷史最悠久的綜合性護理學術期刊。近日,《中華護理雜誌》團隊接受了新華網採訪,讓我們一起走進雜誌編輯部。
《中華創傷雜誌(英文版)》歷經二十年風雨,目前已成為國際創傷領域不可或缺的專業學術期刊。
《鎂合金學報(英文)》創刊於2013年,是一本專注於鎂及鎂合金的國際學術期刊,由重慶大學國家鎂合金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聯合中國材料研究學會鎂合金分會主辦。
近日,《中國中藥雜誌》主編、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在接受新華網專訪時,談到了對雜誌未來發展的期待。
中國科學院院士、《地質學報(英文版)》主編侯增謙在接受新華網採訪時,解讀了《地質學報(英文版)》是如何向國家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靠攏的。
科技期刊的辦刊標準是什麼?如何看待“唯影響因子現象”?國內學術期刊如何加快國際化進程?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長劉忠范接受新華網專訪時回答了這些問題。
科技期刊為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提供哪些科學性的指導?中國科學技術期刊編輯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魏均民接受新華網專訪時回答了這些問題。
《藥物分析學報(英文)》在團隊建設方面有哪些經驗?科技期刊應該怎樣和“四個面向”契合?《藥物分析學報(英文)》主編、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副主任賀浪衝接受新華網專訪時回答了這些問題。
優質論文需要具備哪些要素?如何平衡高校期刊發稿渠道少、版面貴等問題?《地球科學學刊》主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黨委常委 副校長賴旭龍接受新華網專訪時回答了這些問題。
《植物保護學報》自創刊以來,成為了我國植物保護工作者發表科研成果的重要園地。
《生物技術通報》於1985年正式創刊,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主辦,是第一個介紹我國農業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法規,通報農業生物技術安全評價結果的權威期刊。
《超快科學(英文)》是研究和探索宇宙中瞬態變化現象和規律的前沿研究領域,涉及原子和分子物理、光學、凝聚態物理、力學、化學、生物學、材料科學、信息科學等多個學科,是一本開放獲取的期刊。
作為世界電力科研領先的機構,中國電科院將發展期刊作為重要任務之一,目標是形成頂尖的科技期刊群體,引領電力科研發展。
《系統工程與電子技術(英文版)》緊密圍繞支撐航天工程及國防科技的兩大關鍵領域,系統工程和電子技術,及時報道國內外具有先進性、前沿性和原創性的創新研究成果。
《eLight》是由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主辦,期刊致力於發掘、報道光學相關的新興交叉學科,引領其發展。
《物理學報》是由中國物理學會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主辦,是中國物理學會創辦的第一份物理類綜合性學術期刊。
《基因組蛋白質組與生物信息學報》創刊於2003年,報道來自國內外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等組學和生物信息學領域的最新進展。
清潔能源逐步取代傳統化石能源在能源體系中的主導地位是大勢所趨,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可以逐步改變傳統能源消費結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有效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社會經濟健康發展。
《水稻科學》2022年第3期發表了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楊慶文研究員團隊發表的題為“中國野生稻種質資源的保護與創新利用的研究進展”的綜述性論文。
穿透測繪可以定義為利用長波雷達等現代對地觀測技術對植被、冰雪、沙漠等地表覆蓋層進行穿透測量,並反演地表覆蓋層空間幾何、內部結構屬性及其動態變化過程。
《中國航空學報》(英文版)2022年第3期封面文章《基於概率密度估計的倣生月光偏振羅盤航向確定方法》,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飛行器先進導航與控制系統技術”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完成。
為了實現廢舊棉/滌混紡織物的高值化利用,急需建立綠色、高效的分離回收新方法。新型綠色溶劑離子液體的出現及離子液體對纖維素成分的高效溶解,為廢舊棉/滌混紡織物的回收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徑。
隨着日益增長的低碳減排需求,氫能受到廣泛重視,利用可再生能源進行電解水制氫是目前眾多氫氣來源方案中碳排放較低的工藝。
本篇封面文章首次將自主可控的無源合成雙射流激勵器集成於無人機中。
我國東部地區湖泊大型水生植被歷史時期的“多”與“少”
紫金山實驗室實現352 Gbps太赫茲光纖通信
南方科技大學李瑞熙課題組揭示調控植物囊泡外運途徑的新機制
食品變身功能材料——基於傳統甜食“攪攪糖”構築離子皮膚器件
基於環境識別的電動工程機械無人駕駛行走方法
青藏高原長生命史東移對流系統的共性演變特徵
陸地碳循環模型-數據融合:前沿與挑戰
盔甲魚類為何演化出“鎧甲”?4.3億年前“秀山恐鱟”提供新方向
《生物技術通報》:擬禾本科根結線蟲與水稻互作分子機制取得進展
生態位類似大白鯊,中國首次發現2.9億年前的史前巨鯊
雲南出土未知恐龍化石
全球冰川加速消融,冰川融水卻供不應求?
林木遺傳育種國家重點實驗室林木分子與代謝課題組構建了楊樹木質部單細胞圖譜
緬甸琥珀蝦類化石展現9900萬年前淡水環境
月季為什麼帶刺?科學家提出“皮刺儲水”功能新假説
魚類新種紀錄!雲南無量山發現中國魚類新種川河雲南鰍
小麥新種質誕生:一代可聚合多個優異等位基因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揭示花椒具有無融合生殖特性
我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大範圍湖泊實測水質數據,大尺度釩電池石墨烯電極材料問世...
計算流體動力學揭示海洋立管複雜運動軌跡...
2019年9月,中國科協、財政部、教育部、科學技術部、國家新聞出版署、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聯合下發通知,啟動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
“面向全國科技期刊系統構建支持體系,推動我國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服務科技強國建設目標。”
“我們認為科技期刊不僅要刊載科技的創新成果,同時也應該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倡導科學方法。”
“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實施將加速提升中國科技期刊的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明確中國創辦世界科技期刊的目標。”
“科學傳播是將科學研究成果以大眾能夠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向社會進行普及,強調通俗易懂。"
“卓越行動計劃為優質期刊提供了非常大的資源,鼓勵創辦期刊並提升期刊的國際影響力。”
“科學期刊是新知識和新科學思想的載體和傳播媒介,加強科學傳播才能更好擴大科技期刊的社會影響,提升科技期刊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