崴腳在醫學上稱為“踝關節扭傷”,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運動損傷之一,佔比10%~30%。其實,無論是否運動,只要使用腳,都會經歷踝關節扭傷。如果不重視,處理不當,簡單的崴腳可能會發展為慢性踝關節不穩定。
為什麼踝關節最易扭傷?
踝關節作為人體負重最大的關節,為保證日常活動的靈活性,結構複雜,所以最易發生扭傷。在扭傷類型中,85%為外踝扭傷。
踝關節扭傷後臨床表現及處理誤區
踝關節扭傷後,臨床表現為疼痛、踝部腫脹、皮下瘀斑、皮溫升高,患肢無法負重或行走。
絕大多數踝關節扭傷建議非手術治療(即保守治療)。但如果出現劇烈疼痛、一週左右情況仍沒有明顯好轉、再次或多次扭傷同一個部位及受傷肢體麻木、無知覺、發青、發紫,則需立即就醫。
崴腳後有的人會選擇自行處理,但處理的方法存在許多誤區。
誤區一:強忍疼痛。有的患者在扭傷後仍忍痛使用患肢,導致關節內撞擊,從而損傷軟骨。而每個人一生只有一副軟骨,軟骨壞死不能再生。這樣會造成踝關節永久性損傷。
誤區二:扭傷後塗抹紅花油、按摩或泡腳。踝關節扭傷後48h內,不建議採取活血化瘀的措施。因為此時踝關節皮下的淤血正在滲出,這些措施會使小血管擴張,增加出血和疼痛感。
踝關節扭傷後,如何正確處理?
建議遵循“POLICE”原則,用簡單的5個步驟完成踝關節扭傷的正確處理。
第一步,P(Protection,保護)。建議患者臥床休息,避免受傷部位再次受傷,也不要採取錯誤的措施給腳踝帶來二次傷害。
第二步,OL(Optimal Loading,適度負荷)。受傷後患肢不能一直不活動。實踐證明,合理的負荷會加快局部血運,有活血散瘀、消腫止痛的作用。建議在受傷後2~3天之後,患肢無痛或輕微疼痛下進行。
第三步,I(Ice,適當冰敷)。扭傷後48 h內採取冰敷。冰敷能降低組織溫度,減輕組織腫脹及疼痛。這裡的冰敷指冷敷,需嚴格控制溫度和時間,防止凍傷。建議在冰袋外包裹一層薄毛巾,覆蓋在腳踝上。單次冷敷時間控制在20 min左右為宜,2次之間至少間隔2 h。
第四步,C(Compression,加壓包紮)。可以使用彈力繃帶進行加壓包紮。這樣能減輕患處的出血,防止滲出的體液滲入組織內部,促進其吸收。
第五步,E(Elevation,有效抬高)。扭傷後要將患肢抬高至高於心臟的位置,這樣有助於促進靜脈血液回流,從而減輕腫脹。
踝關節功能鍛煉方法
研究表明,扭傷過踝關節的人,易形成“慣性崴腳”,臨床上稱為慢性踝關節不穩定,其發生率高達20%。加速踝關節康復是護踝必修課。對於關節,我們追求“功能至上”,下面教大家3個簡單功能鍛煉方法,鍛煉踝關節的靈活性及穩定性。
1.踝泵運動:平躺、大腿放鬆,緩慢有力地盡最大角度勾腳,然後用力向下繃腳,每個動作停留5~10秒。每天2~3組,每組20~30次。
2.360度旋轉運動:坐在椅子上或床上,雙腳懸空,並保持膝關節屈曲。旋轉踝關節,以大腳趾為主導在空中書寫字母表的任意一個字母。每天2組,每組30~40次,持續3~4周。
3.提踵訓練:雙腳與肩同寬站立,用椅背或墻面作為平衡支撐。緩慢提踵,體重平均分佈於雙下肢,維持該姿勢3秒,緩慢恢復到起始位置。每天3組,每組10~15次,堅持3~4周。
如何有效預防踝關節扭傷?
雖然踝關節扭傷不可避免,但可以通過一些措施有效預防:①平時不穿高跟鞋;②運動前充分熱身,這樣能提高關節的柔韌性,增加整體的協調性;③堅持體育鍛煉,加強身體素質。平時多做平衡訓練,能提高身體感受器的敏感性,有效降低踝關節扭傷的風險。
作者:黃曉曼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
張嚴麗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
審核:湯曼力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 副主任護師
高 偉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 副主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