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聚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科創力量,展現科技創新成果背後的科研歷程,講述首都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創新故事。新一季《小家大事》向“新”而行,乘風啟航。
《小家大事》欄目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和新華網聯合出品,本期將走近2022年北京市科協“卓越工程師”成長計劃項目入選人、中國聯通智能城市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劉琪,講述她深耕5G智能車聯網技術領域的研發故事。
劉琪,2022年北京市科協“卓越工程師”成長計劃項目入選人、中國聯通智能城市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劉琪長期從事5G智能車聯網關鍵技術研究,參與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科技冬奧”重點專項“面向冬奧的高效、智能車聯網技術研究及示範”項目,牽頭成立“科技冬奧”創新工作室、劉琪科技創新巾幗工作室、“科技冬奧”5G智能車聯網開放實驗室等。
從無線通信到5G智能車聯網
好奇心驅動。 上世紀90年代中期,移動通信進入2G時代,手機迅速普及,幾乎人手一部。那時,正在大學攻讀通信專業的劉琪,對無線通信如何傳遞信號産生了濃厚興趣。研究生階段,劉琪毅然選擇了無線通信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我堅信無線通信技術有着廣闊的發展前景,而我對這項技術也有無盡的好奇與探索慾望,我的好奇心提供了很強的自驅力。”為了更深入地研究無線通信,劉琪決定進入清華大學攻讀博士後。“一路走來,我像和一位‘老朋友’相處,最後離不開它。”
目前,劉琪主要從事5G智能車聯網技術研發工作。她&&,自己一直沒有離開無線通信專業,持續探索無線通信如何更好地實現低時延、高可靠的實時通信,助力行業發展。如何將5G網絡應用於千行百業,特別是交通行業是她工作的主線。她將5G智能車聯網技術比喻為一個橋梁,可以實現車與車、車與人、車與路以及車與雲端之間實時的信息交互,確保整個交通系統有序運行。
助力“科技冬奧”
劉琪介紹,5G智能車聯網技術可以解決交通領域車路協同難、精準定位難和融合感知難三大難題。一方面,車輛在行駛過程中,即使攝像頭、雷達有很好的感知能力,遇到樓房遮擋時,駕駛員仍然難以判斷是否有車輛會突然出現。5G通信可以實現信息的快速傳遞,避免車輛發生碰撞。另一方面,依靠衛星定位的車輛,特別是無人駕駛車輛,遇到高樓遮擋信號時,也會變得“束手無策”。劉琪和團隊使用5G+北斗的融合定位作為技術支撐,使車輛可以獲取自己的精準位置。最後,對所有的感知信息實現融合處理,幫助交通系統更安全、高效和便捷。
1 + 2 + 5 + 10。在技術側不斷鑽研,劉琪和團隊的研究成果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落地生花。“我們打造了一個‘1+2+5+10’的5G智能車輛網體系,即一套&&、兩張智慧網絡、五種無人駕駛車型和十大業務場景,最終在北京首鋼園實現了應用。”在室外場景中,劉琪和團隊使用5G+北斗的技術,融合路側設備等多種技術,給車輛提供穩定通信和精準定位。在室內場景中,她們採用5G+UWB技術,實現通信從室外到室內的平滑切換。“我們要確保通信的波動在一定範圍內,安全平穩是重中之重。”正是劉琪和團隊對技術要求的精益求精,才讓5G智能車聯網技術寫入冬奧會的歷史。
更加舒適便捷的交通環境
團隊凝聚力。“一人單槍匹馬成不了事,大家擰成一股繩才能做成事。”參與“科技冬奧”重點專項“面向冬奧的高效、智能車聯網技術研究及示範”項目的單位足足有十幾家,劉琪認為,在團隊協作時,彼此溝通協調並找到路徑和方法實現共同目標十分重要。再進一步基於共同目標,形成團隊凝聚力。外界的保障也不容忽視,通過多方面的支持,團隊的協作和共同努力,實現最終成果的“綻放”。
6G+車聯網。隨着技術快速更新迭代,6G智能車聯網技術也即將到來。劉琪説,“6G網絡目前提出的六大場景中有兩個場景與車聯網技術密切相關。一個是通信和感知融合,一個是人工智能和6G網絡結合。”目前,劉琪和團隊正在進行通感一體化基站建設的試點工作,未來的基站不僅有通信功能,還能像雷達一樣有感知能力。劉琪期待,未來車聯網技術以車為中心,滿足車輛對低時延、高可靠、精準定位、環境感知的需求,支撐城市智慧交通和路網規劃。劉琪和團隊將以建設舒適便捷的交通環境為目標,不斷向上,奮力逐夢。
工程師是推動工程科技造福人類、創造未來的重要力量。北京市科協“卓越工程師”成長計劃重點培育面向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關鍵領域和重點産業急需緊缺的卓越工程師人才,為工程師提供交流發展的&&,助力首都工程師成長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