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聚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科創力量,展現科技創新成果背後的科研歷程,講述首都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創新故事。新一季《小家大事》向“新”而行,乘風啟航。
《小家大事》欄目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和新華網聯合出品,本期將走近2022年北京市科協“卓越工程師”成長計劃項目入選人、北京汽車研究總院有限公司智能網聯中心電子電器架構部部長張兆龍,講述他用創新性技術“搭建”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高安全“架構”的故事。
張兆龍,2022年北京市科協“卓越工程師”成長計劃項目入選人、北京汽車研究總院有限公司智能網聯中心電子電器架構部部長。長期從事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電子電氣架構及控制系統集成開發工作,獲得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專利優秀獎、中國汽車工業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等榮譽。
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的“中央大腦”
中國是新能源汽車製造和出口大國。國家統計局2024年10月18日發布的數據顯示,9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産量同比增長48.5%,增速為2023年5月以來新高。1月至9月汽車行業出口交貨值同比增長17.1%。智能化與新能源汽車協同發展。
近年來,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逐漸走進人們的生活,這背後是無數汽車工程師心血的凝結。“如果把汽車比喻成人,電子電氣架構相當於給汽車控制器提供能量和血液的‘血管’和控制通訊的‘神經系統’,為整車提供計算的‘中央大腦’。”張兆龍説,電子電氣架構是汽車的頂層設計,高安全是電子電氣工程師持續追求的目標。
智能化發展的底座技術。雖然電子電氣架構技術是看不見、摸不着的,但它的存在卻為我們帶來諸多便利。“通過車輛遠控技術,實現汽車快速解鎖;通過識別駕駛員狀態,自動將座椅調到舒適狀態;通過一鍵操作,車輛進入舒適的露營模式…用戶感受車輛提供的每一項智能化功能背後,都有電子電氣架構工程師群體的付出。”“給汽車用戶帶來舒適的駕乘體驗”是張兆龍和團隊的不懈追求。這群站在汽車技術背後的工程師們正在與自主創新道路上忙碌着、創造着。
追求安全、高效、智能的目標
高壓安全的開發。在汽車逐漸向智能化、電動化、網聯化發展的背景下,安全、高效、智能成為張兆龍和團隊技術突破的追求目標。作為車輛在碰撞、涉水等場景下,保障駕駛員安全的關鍵技術,高壓安全的開發是技術突破的重中之重。在車輛發生意外碰撞時,高壓系統如何迅速、安全地切斷對外輸出電力?同時,如何保證高壓系統內的電能迅速釋放?張兆龍和團隊通過碰撞信號在整車傳遞後,在電池系統內部形成一個快速熔斷機制,在短期內快速切斷對外電量輸出,再通過多重放電技術,實現快速放電,確保人員安全。
高帶寬的通訊系統。除高壓安全技術的開發,在整車通訊數據快速增長的背景下,如何解決高帶寬的關鍵技術成為張兆龍和團隊面臨的另一道難題。如果直接將工業以太網或者通訊系統引入到汽車上,會面臨工程安全和信息安全的問題。“我們在車載以太網開發的過程中,創新性引入時間敏感網絡調度,確保不同控制器之間通訊的可控度,還增加了校驗機制,使信號在傳輸過程中安全可靠,不被篡改。同時,在通訊延時上進行提升,實現了納秒級傳輸。”目前,張兆龍和團隊還在研究下一代以太網通訊技術,如光纖通訊在車載以太網上的應用,為未來實現無人駕駛“保駕護航”。
創新驅動 首發應用
敢於擔當和創新。新技術迭代升級推動着張兆龍和團隊不斷向前,張兆龍相信,在汽車行業快速發展的今天,需把握“創新”這個關鍵點。“不創新一定落後,創新慢了也會落後。”張兆龍和團隊正是憑藉對技術産品的不斷開發,共同攻克尖端技術難題,才取得技術的一次次突破。“我認為優秀的團隊每個人都要做到‘守土有責’,敢於擔當,把自己負責的技術做到行業領先,同時,具備主動學習的能力,用自驅力持續提升自身能力。”
唸唸不忘,必有迴響。張兆龍在科研道路上始終秉持發現科學問題,攻克技術問題,致力於實現行業內技術的首發應用。他説,“我們在關鍵技術領域持續投入,要把關鍵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裏,在汽車技術迭代開發過程中,奉獻我們作為工程師的一份力量。”唸唸不忘,必有迴響。張兆龍始終為提升汽車安全性和可靠性努力,作為汽車“背後”的工程師,默默保障汽車優質的駕乘體驗。
工程師是推動工程科技造福人類、創造未來的重要力量。北京市科協“卓越工程師”成長計劃重點培育面向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關鍵領域和重點産業急需緊缺的卓越工程師人才,為工程師提供交流發展的&&,助力首都工程師成長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