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大家經常聽説要保持清淡飲食,醫生也經常囑咐患者實行清淡飲食。但是,對於清淡飲食具體怎麼吃,每個人的理解都不一樣。大多數患者及其家屬認為清淡飲食就是只能喝稀飯。特別是對於一些做了手術的患者,醫生已經告知他們可以進食含優質蛋白的食物,如雞蛋、雞肉、魚肉等,但在他們及其家屬的眼裏,這些都是“發物”,不利於傷口恢復,所以不能吃。
清淡飲食是指減少或避免攝入高糖、高脂和高鹽的食物。從營養學的角度來看,清淡飲食的食物種類應多樣化,需運用科學的烹調方法,做到色、香、味、形俱全,最大程度地保留食物的本味和營養成分。“清淡”主要是指對油、鹽、糖的控制。平時烹飪時常使用醋、檸檬汁、香料等調味品,不僅可以改善食物的口感,還能部分替代食鹽和醬油的使用,從而達到控鹽的要求。
那麼,清淡飲食應該怎麼吃呢?有以下幾方面要求:
1.科學的搭配
沒有任何一種食物能提供機體所需的所有營養素(即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礦物質及維生素等)和能量。只有攝入多種多樣的食物,才能滿足合理營養的要求。食物分為谷薯類、動物性食物(如肉、蛋、奶等)、豆類及其製品、蔬果類和純熱能食物(如動植物油、澱粉、食用糖和酒等)五大類,建議每天的膳食都在每類食物中選2~4種,並保持各種營養素的均衡攝入。
2.合理的進食計劃
一份合理的進食計劃需要把每天的食物定時、定量、定質地分配到各餐中,使食物中的營養素能被充分消化、吸收和利用,並保證進食計劃與日常生活習慣和身體狀況相適應。一般情況下,大多數人的飲食習慣為一日三餐,各餐能量的分配為:早餐佔全天總能量的25%~30%,午餐佔40%~45%,晚餐佔30%~35%。早餐補充夜間消耗的能量和提供上午活動的需要,可選擇奶、蛋、蔬菜、水果及適量的主食。午餐前後均是消耗能量的時段,除穀物外,還可攝入含蛋白質、脂肪較多的食物。晚餐攝入食物的體積可與中餐相近,但要減少對蛋白質、脂肪的攝入。對於兒童和老人,由於他們的消化能力較弱,三餐可適當少吃,並在兩餐之間再加一餐。
3.正確的烹調方法
通過烹調加工,既可以使食物具有良好的色、香、味、形,又可以提高食物的消化率,還可以達到消毒的目的。從營養學的角度考慮,在烹調過程中還應注意最大限度地減少營養素的損失。例如,盡量使用蒸、煮,少用煎、炸的烹調方法;蒸饅頭與煮粥時少放鹼;蔬菜應先洗後切、急火快炒,並可採用勾芡、上漿、加醋等方法。
4.良好的飲食習慣和進食環境
進食要定時、定量,不偏食、挑食、暴食。進食環境要整潔、舒適、優美,盡量遠離工作環境及噪音,以保證能夠輕鬆、愉快地專心進食,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
5.保證食物的清潔、衞生
食物儲存的時間越長,營養素的流失就越多。若食物腐敗變質或被有害物質污染,可能會引起人的急、慢性中毒。因此,要選擇新鮮、無毒、無害的食物。
清淡飲食並不是指單一地進食某一類食物,而是指合理的營養搭配,是既要吃得飽,又要吃得好,不僅要讓口腹之欲得到滿足,還應保證良好的營養支持。
作者:申建華 四川省綿陽市中醫醫院 副主任護師
審核:陳建華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區婦幼保健院 主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