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緬懷我國現代科學技術事業重要奠基人之一、地質學家李四光的光輝一生,在李四光誕辰135周年之際,由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科學文化傳播專委會、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共同主辦,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科學家》雜誌社共同承辦的紀念李四光先生誕辰135周年座談會於10月22日上午在北京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舉辦。

座談會回顧了李四光獻身科學事業的人生經歷,討論了“愛國、求實、育人、嚴謹、奉獻”的李四光精神,研討了由李四光外孫女鄒宗平口述、陳儉霖撰寫的傳記圖書《一生襟抱為國開——我的爺爺李四光》的創作出版經驗,對於激勵新時代科技工作者弘揚老一輩科學家精神,獻身我國科技事業具有重要意義。
出席座談會的有中國工程院院士、石油地質學家、石油勘探家康玉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科學院原院長李廷棟,中國科學院院士、地球物理學家、地熱構造學研究的開拓者石耀霖,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基金會理事長高平,李四光的外孫女、李四光紀念館高級顧問鄒宗平等。座談會由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科學文化傳播專委會主任、《科學家》雜誌社名譽總編輯許向陽作為嘉賓主持。

座談會上,康玉柱院士&&,李四光是中國地質學的奠基人之一,他創立了地質力學理論,他的貢獻不僅體現在地質學領域,更在於他通過科學研究為國家建設和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李四光的思想不僅是當時走在了世界構造地質學的前沿,在今天的構造地質學研究中仍具有指導意義,李四光為中國的石油勘探作出了卓越貢獻。
李廷棟院士在書面發言中&&,紀念李四光誕辰135周年座談會的召開和李四光傳記《一生襟抱為國開》的出版發行都是對李四光的最好懷念。李四光是一位頂天立地的科學巨人,是科學家精神的傑出典範。他具有強烈的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家國情懷,他的創新性科學成果對提高我國地質工作水平和推動科技進步發揮了重要作用。

作為現今李四光唯一的直系親屬,並與李四光共同生活了18年的鄒宗平女士,對李四光的生活和工作經歷有着直觀和深刻的認識和了解。書中的內容和照片以及李四光的手稿是首次披露。本書是記錄李四光先生及其家庭經歷最真實、最權威的一部著作,對於研究李四光精神和中國地質工作發展和歷史將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科學院院士、地球物理學家、構造學研究的開拓者石耀霖院士在書面發言中&&,李四光的一家是傳奇的院士之家,他不僅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地理學家,他的女兒李琳是院士、物理學家,女婿鄒承魯也是院士、生物化學家。這在我國科學界被傳為佳話。迄今為止,已有很多關於李四光及其全家的回憶文章和傳記問世,並對他們的精神和事跡進行詳細表述。然而,李四光的外孫女鄒宗平的這部回憶錄還是從不同的獨特視角提供了樸素而多彩、立體且生動的描述。既讓我們看到李四光先生一生的艱苦奮鬥和卓絕貢獻,又讓我們看到李四光及其後人的業績,經得起時光的磨礪和歷史的檢驗。

高平理事長結合自己的工作談到,李四光不愧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首先,從科技角度而言,他是新中國的一位科技領軍人,用科學的鑰匙開啟了中國地質事業的征程。其次,他本身是一位優秀的創新者。他的科技創新是骨子裏的,能夠將自己學到的所有知識和認識到的問題用不同於常人的、不墨守成規的方式提出來並親自實踐。第三,他是資源能源行業的領袖,他創立的地質力學學説對大地構造的認識絕不僅僅是找到石油,而是整個構造體系的認識解決了成油、成氣、成礦以及未來地熱等新能源庫存機制的生成和尋找規律。
作為李四光的唯一直系親屬,李四光的外孫女、李四光紀念館高級顧問鄒宗平&&,很多人認為地質工作非常艱苦,實際上地質工作是一個浪漫的事情,有很多有趣的東西。創辦李四光紀念館的初衷是向外界講述李四光的故事,希望通過不同的方式,比如音樂書籍、專業書籍、畫展等,讓更多人了解地質工作,讓更多年輕人願意選擇學習地質。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原黨委副書記、副校長傅安洲介紹,中國地質大學參加了中國科協“共和國的脊梁——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創編了話劇《大地之光》。該劇以李四光愛國求是、擔當奉獻的價值追求為主線,以師生演師長、後輩演先輩的方式,藝術地再現了李四光的科學人生和家國情懷。作為科學文化教育的生動載體,該劇也讓上千名參演的學生在具身體驗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洗禮,有效傳播了科學家精神。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副所長余佳&&,李四光是地質學的奠基人之一,周總理當年稱讚李四光為科學界的一面旗幟,李四光一手創辦了地質力學所,作為地理力學所的一員,傳承和弘揚李四光精神是責無旁貸的職責、使命和擔當。李四光的創新精神對培養創新思維、提升創新能力、推動新質生産力快速發展具有強大力量。

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總編輯陳衛春在談及《一生襟抱為國開——我的爺爺李四光》一書出版情況時&&,把李四光的科學思想、愛國精神傳承好、傳播好、發揚好,體現一個國際一流出版企業的擔當和社會責任,是組織出版這本書的原始動力。

《一生襟抱為國開——我的爺爺李四光 》撰寫者陳儉霖談及創作感受感慨良多,他&&,山兮復何在,石跡耿千秋,李四光為民發光,為國爭光,地質之光,青史留光的優秀品質將永遠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在科技強國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期待今後能有更多機會為弘揚科學家的精神繼續奉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科學文化傳播專委會副主任、天津市科協黨組成員、秘書長邊守川&&,弘揚科學家精神不能只做表面淺層次的工作,科學家精神進校園、建立科學家精神基地等等,還要有深層次的根本的研究和舉措,究其根源對症下藥。

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科學文化傳播專委會副主任、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國科協科普活動中心)交流處處長張奔放&&,這本書再次講述了“由仲揆到四光”的美談。眾所周知,四光之名源自《尚書·堯典》中的“光被四表”,但對於“被”這個多音字該如何發音,則成為口述這段典故的一個小難題——《康熙字典》收錄了bèi、bì、pī、pì四種字意,明確“光被四表”的“被”音bì,是“及”的意思;《辭海》收錄了bèi、bì、pī三種字意,卻把“及”的意思賦予bèi;《新華字典》只取bèi、pī兩種字意,不見“及”之意。綜上,鋻於pī音同“披”,其與“光被四表”本意無關,故從現代漢語的字意出發,應讀作“光bèi四表”;但考慮到取四光之名時,《辭海》《新華字典》尚未問世,故建議口述時讀作“光bì四表”並稍加解釋。

許向陽在總結發言中&&,中國現代科學家群體形成演進過程經歷了科學救國、科研報國、科教興國、科技強國的歷史階段,可見愛國精神是中國科學家與生俱來的一種價值追求。當前,科技競爭已經成為國際競爭的關鍵要素,民族復興偉業賡續前行,學習和傳承李四光等老一代科學家踐行的中國科學家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科學文化傳播專委會秘書長、《科學家》雜誌社社長祁書彥,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科學文化傳播專委會秘書處主任、《科學家》雜誌社常務副社長崔琦以及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一生襟抱為國開——我的爺爺李四光》一書的創作團隊也參加了此次座談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