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新血壓標準已公布,120/80已成“過去式”
血壓的正常值範圍是醫學上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用於評估個體的心血管健康狀況。今年8月,我們迎來了“新血壓標準”的公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24年修訂版)》是自1999年以來的第5版高血壓防治指南,它在2018年版的基礎上,根據國內外高血壓及相關疾病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進行了修訂。
新《指南》中,對高血壓的定義為:在未使用降壓藥的情況下,診室血壓≥140/90 mmHg;或家庭血壓≥135/85 mmHg;或24h動態血壓≥130/80 mmHg,白天血壓≥135/85 mmHg,夜間血壓≥120/70 mmHg。
了解了新標準,就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合理規劃飲食及作息,有效應對。但問題又來了:新《指南》中明確指出不建議使用水銀血壓計,推薦使用經過準確性驗證的上臂式電子血壓計。這又是為什麼?
電子血壓計相較於水銀血壓計,不僅操作上更加簡便、讀數直觀,還能減少因操作者技巧差異而産生的誤差,尤其是與傳統的水銀血壓計相比,後者需要專業的聽診技能。
如今許多電子血壓計採用先進的傳感器和計算技術,具備數據記錄和分析功能,在提供非常準確的血壓讀數基礎上,還可以追蹤血壓變化趨勢,對長期血壓管理非常有幫助。
即使血壓很正常,依舊要重視血壓管理
當血壓並未逾越標準的界限時,我們仍然需要保持警惕。血壓並不是靜態的,它會因多種因素(如情緒、運動、飲食等)而波動。即使在正常範圍內,血壓的波動也可能對血管和器官造成壓力。隨着年齡的增長,血管逐漸失去彈性,血壓也可能會升高。
另外,高鹽飲食、缺乏運動、吸煙飲酒等不良生活習慣和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疾病,都可能逐漸導致血壓升高。
某些藥物可能會影響血壓;如果家族中有高血壓病史,即使當前血壓正常,個體也可能有高的風險發展成高血壓。
另一種情況是,高血壓在早期往往沒有明顯症狀,因此即使血壓正常,也需要定期檢查,以便及早發現問題。
如果你懷疑自己可能有高血壓,或者出現了頭暈、頭痛、視力模糊、沒有明顯原因的呼吸困難等症狀,應該盡快諮詢醫生,及時採取措施預防和治療。
血壓高但沒症狀就可放任不管?這些認知誤區別“中招”
高血壓對健康的風險可不容小覷。這種病症的可怕之處在於,它會在無聲無息中增加冠心病、腦卒中等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還會帶來腎臟問題、視力衰退等連鎖反應。有哪些常見的誤區需要注意呢?
(1)沒有症狀就不需要治療。高血壓通常被稱為“無聲的殺手”。早期很多患者沒有明顯症狀,但這並不意味着高血壓不對身體造成損害。血壓升高可引起動脈血管系統和其供應的器官在結構和功能上的改變,導致靶器官損害,進而發生心腦血管事件,導致心臟和腎臟等臟器功能衰竭。因此,只要血壓高於正常標準值,就需要治療。
(2)血壓高時吃藥,正常時停藥。這種做法是錯誤的,因為大多數高血壓患者需要長期甚至終身服用降壓藥。停藥後血壓可能會再次升高,對心腦腎等器官的損害更嚴重。
(3) 降壓藥傷肝腎,最好不吃藥。實際上,正確選擇和使用降壓藥對肝腎的保護比不吃藥要好得多。不吃藥反而會導致臟器、血管等多重損害。
(4) 降壓之初不要選用“好藥”。降壓藥的選擇應基於其是否為治療高血壓相關指南推薦的一線降壓藥,以及是否適合個人病情,而不是價格。另外,每個患者的基因遺傳特點和身體狀況不同,藥物的選擇應因人而異,不能盲目跟風。目前也沒有任何保健品或保健儀器有明確的降壓效果,單純使用這些産品不僅達不到治療目標,還可能導致延誤治療。
(5)血壓降得越快越好,低血壓不用在意。只要預防高血壓即可。血壓的控制和管理是一個需要細緻和個體化處理的醫療問題。對於高血壓患者而言,血壓的降低並不是越快越好,低血壓可能會導致腦供血不足、心臟損害等健康風險。
(6)我還年輕,不用在意血壓問題。高血壓不僅發生在老年人身上,只要血壓超過規定的標準,都是需要處理的。因此所有年齡段的人都應該關注血壓健康。
(7)不願意過早服藥。高血壓的早期藥物治療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是控制高血壓的重要手段。根據新《指南》,藥物治療依從性是影響血壓控制的重要因素,良好的藥物治療依從性能夠改善血壓控制,從而減少心血管事件的發生風險。
高血壓防治:基於分級、分期、分型的原則進行
新《指南》對高血壓的診斷、治療等內容提出了新的推薦建議,並強調了高血壓防治應基於高血壓的分級、分期和分型的原則進行。
預防高血壓是一個生活方式調整和習慣養成的過程:
提倡健康飲食:採用低鹽、低脂肪、高纖維的飲食。
控制體重:我們應當通過科學膳食、均衡營養,以及定期參與體育鍛煉,保持健康的體重,避免肥胖,降低高血壓風險。
規律運動:定期進行有氧運動,增加力量訓練,通過增強肌肉力量,有助於提高基礎代謝率,進一步控制血壓。
限制酒精和戒煙,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定期檢查:定期監測血壓,尤其是有高血壓家族史的人。
保持健康的睡眠,改善睡眠。保持積極心態:保持樂觀和積極的生活態度,有助於降低壓力和血壓。
對於高血壓患者或具有高血壓風險的人群而言,更應遵循醫生的建議,定期監測血壓,並根據需要調整治療方案。對於已經確診的高血壓患者,高血壓的治療應遵循分級、分期和分型的原則進行。
作者:李南南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科普中國專家
專家:唐芹 中華醫學會專家委員會副秘書長、資深研究員、國家健康科普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