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跨”築就長三角發展新動脈——走進張靖皋長江大橋(上)-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8/29 16:05:07
來源:人民網

“世界第一跨”築就長三角發展新動脈——走進張靖皋長江大橋(上)

字體:

在長三角這片充滿活力的土地上,中國橋梁工程界即將迎來一顆新的璀璨明珠——張靖皋長江大橋。這座正在建設中的特大跨懸索橋坐落於長江中下游,連接蘇州張家港、泰州靖江民主沙島及南通如皋。

作為目前在建的世界最大跨徑的橋梁工程,張靖皋長江大橋使“中國橋”首次突破2000米跨徑大關,建設過程中也將實現六項“世界首創”,刷新六項“世界之最”。在施工過程中,建設者要面臨哪些困難與挑戰?多項“首創”和“之最”的背後,運用了哪些科技手段?大橋建成後將帶來什麼改變?近日,記者帶着這些問題,來到張靖皋長江大橋ZJG-A2標段所在的靖江民主沙島上一探究竟。

張靖皋長江大橋建成效果示意圖。中鐵大橋局供圖

施工中的挑戰與創新

在張靖皋長江大橋的建設過程中,工程團隊面臨了諸多挑戰。例如在ZJG-A2標段,靖江民主沙島作為主要施工地點,長江中下游寬闊的水面和不斷變化的水流條件,給大橋的錨碇結構設計帶來了不確定性。如何在保證防洪和航運安全的前提下,完成大橋建設,是工程師們必須解決的問題。

中鐵大橋局張靖皋長江大橋A2標段常務副總工程師李奔琦&&:“目前(ZJG-A2)標段屬於江心洲,島上是個無人島,四面環水對我們施工生産帶來很大的一個影響。”為了克服這些困難,工程團隊在無人島上修建了基礎設施,包括道路、電力、水源和通信設施,確保了施工的順利進行。

張靖皋長江大橋南航道橋北錨碇施工現場。中鐵大橋局供圖

此外,大橋的錨碇結構設計也是一項創新。以南航道橋北錨碇為例,為了確保大橋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工程團隊首創了超大規模支護轉結構複合地連墻結構,採用眾多互不相同又交錯互連的“小地連墻” 圍成47個矩形口子,在結構上形成沉井的多個艙室結構,然後在艙室內填充混凝土連成一個整體,形成強有力的基礎。從空中俯瞰,地連墻的平面尺寸長度約118米,寬度約75米,相當於21個籃球場大小。

數智化建設引領未來

張靖皋長江大橋的建設過程中,技術創新同樣發揮了關鍵作用。項目建設團隊自主研發了信息化&&,利用BIM系統實現了施工全過程的數字化管理。這一系統不僅提高了施工效率,還為後續的運營和維護提供了便利。

BIM系統的應用,使得橋梁的每一個構件都與詳細的信息相關聯,包括材料合格證明、質量檢查報告等。這種數字化管理方式,大大提高了施工過程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同時也減少了對紙質資料的依賴,實現了環保和效率的雙重提升。張靖皋長江大橋ZJG-A2標段BIM信息部負責人於碩&&:“BIM協同管理最大的好處就是便捷性,我們原始的時候一個橋梁建成了,紙質資料可能要放一整個房間,時間久了容易破損,通過這種數字的方式它的保存可以是無限的。”

長三角地區發展新動脈

張靖皋長江大橋的建設,不僅是工程技術的突破,更是區域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大橋的建成將大幅縮短張家港、靖江和如皋三地的交通時間,由原本的40分鐘輪渡縮短至僅需10分鐘車程,極大地提升了區域交通的便捷性,為長三角地區的經濟一體化注入新動力。

同時,大橋的建設過程中所採用的創新技術和數智化管理手段,也為國內外的橋梁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參考。張靖皋長江大橋將成為展示“中國製造”和“中國創造”實力的又一張名片,向世界證明中國在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領先地位。

審核:李奔琦 張靖皋長江大橋ZJG-A2標段項目常務副總工程師

【糾錯】 【責任編輯:孫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