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抖是一種常見症狀,很多原因都可能導致手抖,緊張、焦慮、疲勞、藥物副作用等。在某些情況下,手抖還可能是一種神經系統疾病的早期跡象,如帕金森病或特發性震顫。不同原因導致手抖的特點不同,我們要明確原因,科學施治。
(1)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引起的手抖是靜止性震顫,通常單側起病。其特點為震顫發作時肢體處於靜止狀態,且不處於抵抗重力支撐狀態;活動時靜止性震顫症狀輕或無,睡眠時消失;震顫頻率為3~6次/秒,震顫幅度不大。多數患者會出現“搓丸樣”震顫,具體表現為拇指和示指進行往復相對運動,像搓丸子一樣而得名。如果患者出現了單側手抖,而後逐漸發展為更多肢體的震顫、僵硬和運動遲緩,需要警惕帕金森病,應儘早就醫。
(2)特發性震顫
特發性震顫的手抖表現為動作性震顫,起病時頻率較快,為5~18次/秒,振幅小;逐漸減慢為4~8次/秒,振幅大。
動作性震顫包括運動性震顫和姿勢性震顫。運動性震顫出現在朝向目標運動的最後部分,振幅低;而姿勢性震顫則出現在肢體處於特定姿勢或執行特定任務(如書寫等)時,通常雙手起病,典型症狀是手的節律性外展、內收樣震顫和屈伸樣震顫,旋前、旋後樣震顫十分少見。
特發性震顫的發病年齡可以自青少年期直至中老年期,通常緩慢進展,發病早期患者可以通過心理調節自行控制。大多數特發性震顫患者症狀輕微,只有約1/10的患者需要治療,且其中約50%的患者使用藥物就能很好地控制症狀,其餘患者則對藥物不敏感,需要注射肉毒毒素或行立體定向放療。
肌張力障礙
肌張力障礙的手抖常發生在局限性和偏身性患者中。肌張力障礙患者的震顫可以是靜止性震顫,也可以是動作性震顫。震顫並不是肌張力障礙患者的突出症狀,且發生率也不高。如果患者出現震顫伴肢體姿勢異常或舞動,應儘早就醫診治,並加強臨床護理,這對改善生活質量有重要意義。
小腦病變
小腦病變導致的手抖通常是動作性震顫,是小腦損傷的表現之一。小腦損傷患者的隨意運動出現障礙,表現為運動過度或不足、乏力、方向偏移、失去運動的穩定性,特別是動作的開始、停止和改變方向受到影響,表現為“共濟失調性震顫”。例如,在指鼻試驗中,用手指指鼻或患者從鼻尖移動其手指去接觸檢查者的手指時,出現明顯的偏移和震顫,此種震顫又稱“意向性震顫”。小腦病變患者可能同時伴有平衡障礙、共濟失調、眼球震顫和構音困難等,建議儘早就醫診治。
許多人認為手抖是隨年齡增長出現的正常現象,基本上不會就醫診治。然而,如果是有特殊時間、形式、姿勢或任務相關的手抖,且手抖逐漸加重或波及範圍擴大,應儘早就醫診治。
作者:劉向一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 副主任醫師
審核:樊東升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 主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