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心慌”?
“心慌”又稱心悸,是一種讓人感到心跳異常的主觀體驗。你可能會感覺到心臟在胸腔裏劇烈跳動,甚至能夠清晰地數出每一次心跳的節奏。通常情況下,心臟跳動是平穩而有規律的,但是某些情況下,心跳會突然加快、變慢、漏拍或是強度變強,讓人感到不適和緊張。
産生這種感覺是因為心臟傳入神經向大腦傳遞了連續心跳信息,大腦中的特定區域,如右島葉、扣帶皮層、體感運動和體感皮層,處理後通過抑制或釋放去甲腎上腺素形成了心跳感知。
不過“心慌”並不是一種特定的疾病,而是許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它可以出現在身體健康的人身上,也可能是某些潛在疾病的徵兆。
哪些因素會讓你“心慌”?
導致“心慌”的原因很複雜,既有生理性因素,也有病理性因素。
1、 3 種生理性因素導致的“心慌”,不必過於擔心
生理性因素導致的“心慌”,往往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習慣和情緒波動有關。
例如,劇烈運動後,心臟需要加快血液循環來滿足身體的需求,心跳自然會加速。
情緒波動也是一個重要因素,無論是緊張、焦慮,還是興奮、恐懼,都會導致腎上腺素分泌增加,引起心跳加速。
此外,攝入咖啡因、酒精或尼古丁等刺激物,也會導致心跳加速,出現“心慌”的感覺。
以上這 3 類生理性因素導致的“心慌”通常不用擔心,我們停掉引起“心慌”的因素,稍作休息就會恢復過來。
2、 5 種病理性因素導致的“心慌”,要警惕!
除了上述幾種情況,經常“心慌”可能還會涉及到各種潛在的健康問題,可以分為五大類:心律失常、結構性心臟病、心身疾病、全身性疾病以及藥物的影響。
①心律失常:諸如室上性/室性期外收縮、室上性/室性心動過速、心動過緩(嚴重竇性心動過緩、竇性停搏、二度和三度房室傳導阻滯)、起搏器和 ICD 功能和/或編程異常,由於心跳過快、過慢和不規則導致人主觀感受到心跳,引發“心慌”。
②結構性心臟病:諸如心肌病、瓣膜病、心力衰竭等,由於心臟本身結構出了問題,需要更快或更強的心跳來滿足身體供血,因此會出現“心慌”。
③心身疾病:諸如焦慮症、抑鬱症、驚恐發作等也有可能導致心慌,這可能與這些疾病改變了大腦的 α-2 腎上腺素能遞質分泌有關。
④全身性疾病:可以引起心慌的疾病有很多,像可以直接調節心臟的甲狀腺功能亢進、嗜鉻細胞瘤,需要心臟增強供血的貧血、低血壓、低血糖等都可能引起“心慌”。
⑤藥物作用:“心慌”也有可能是某些藥物的副作用,比如血管擴張劑、抗膽鹼能藥物、肼屈嗪可以直接影響控制心臟的神經。
了解“心慌”的常見原因,有助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預防和應對這種情況,下面的這個表格可以參考進行自我對照。
“心慌”時應該怎麼處理?
當“心慌”突然襲來時,首先要保持冷靜,不要過度驚慌。“心慌”的原因多種多樣,大部分情況下並不是嚴重的健康問題,我們只需要採取適當的措施來應對。
1.當感覺到“心慌”時,盡量先放鬆自己,避免或停止可能誘發心慌的因素,比如劇烈運動、酒精、咖啡。
2.如果“心慌”經常出現,建議記錄下每次發作的情況,包括發作時間、持續時間、誘發因素及伴隨症狀。這些記錄可以幫助醫生更好地了解你的情況,從而做出準確的診斷和治療方案。
3.一般而言,偶爾發作、每次僅有數秒鐘的心悸,不需要過於擔心,但如果患者本身有心臟病史、心悸持續時間很長、靜止心率高於 100 次/分鐘,那就需要及早去醫院接受相關的心臟檢查。
4.若心悸合併發生胸痛、胸悶、手臂、脖子、上背疼痛、嚴重呼吸困難、頭暈或冒冷汗的狀況,請立即就醫。
“心慌”雖然常見,但並不可怕。通過正確的自我調節、記錄症狀、尋求醫療幫助和預防措施,可以有效應對心慌,保持健康的生活狀態。記住,保持冷靜和樂觀的心態,是應對心慌的第一步。
作者丨蔣永源 第三軍醫大學內科碩士
審核丨唐芹 中華醫學會科學普及部主任 研究員 國家健康科普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