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字在漢字中屬於一個形聲字,由“氵”(水)和“卂”兩部分組成。其中,“氵”作為形旁,&&這個字與水有關;而“卂”作為聲旁,提供了讀音線索,在古文字中,與水流迅速、急促的意象有關。
“汛”字的本義為灑水,這一意義在古代文獻中有所體現,如《説文》中就有“汛,灑也”的記載。“汛”就是水盛的樣子,在現代漢語中,“汛”是一個與水體、水位、洪水等密切相關的漢字,它描述了水體因季節、氣候或降雨等因素導致的水位上漲或水流增大的現象。
01 什麼是汛期?
汛期是一個水文學上的概念,它指的是河水在一年中有規律地顯著上漲的時期。這個時期通常是由於流域內降雨、融雪等自然因素引起的,導致河水流量增加,水位上漲,並可能引發洪水等自然災害。
汛期的長短和強度因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和水文特徵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在中國,由於地域遼闊,氣候類型多樣,各大江河的汛期也各不相同。一般來説,南方地區的汛期較長,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而北方地區的汛期則相對較短,主要集中在夏季或春季融雪期間。
汛期的到來對人們的生産和生活都會帶來一定的影響。一方面,汛期可能導致河流、湖泊等水體的水位上漲,增加洪澇災害的風險,對人們的生命財産安全構成威脅;另一方面,汛期也是水資源相對豐富的時期,對農業灌溉、水力發電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02 汛期不只是在夏天
一提到汛期,在很多人會條件反射式地想到盛夏季節的汛期,實際上,汛期不只是在夏天,春天和秋天也有汛期。基於洪水發生的季節和成因,汛期一般可以分為4種:
春汛期
隨着春季氣溫的回升,河流上游或高緯度地區的河面結冰或積雪開始融化,大量融水匯入河流,導致河流水量急劇增加,水位上漲,從而形成春汛。這種由冰雪融化引起的春汛,在北方地區的河流中尤為常見。
在南方地區,春季是雨季的開始,連續的降雨會導致河流水位上漲,形成春汛。雖然南方地區的春汛不一定完全由降雨引起,但春季降雨無疑是其重要因素之一。在某些地區,由於正值桃花盛開時節,春汛也被形象地稱為桃汛(或桃花汛)。
伏汛期
又稱“大汛”或“夏汛期”,是指夏季(特別是三伏前後)三伏前後,即7月至8月期間。因流域內下降暴雨或雷雨,使江河水位急劇上漲,持續較久的現象。具有突發性強、持續時間長、影響範圍廣等特點。
伏汛具體發生時間可能因地區和年份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多發生在黃河流域、華北、東北等地區,長江流域或長江上游也偶有發生,這些地區在夏季常受季風影響,暴雨頻繁。
歷史上,長江和黃河在伏汛期都曾發生過多次重大洪水災害。例如,長江1153~1949年宜昌站發生8次800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大洪水,黃河1761~2000年花園口站曾發生4次20000立方米每秒以上大洪水,都發生在伏秋汛期。
秋汛期
秋汛期是指秋季因暴雨或強連陰雨導致江河水位急劇上漲的時期。秋汛期洪水可能對沿岸地區造成嚴重影響,包括洪澇災害、地質災害等。秋汛期通常發生在秋季,尤其是秋季中後期,具體時間可能因地區和年份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秋汛期主要影響那些秋季降雨較多的地區,包括但不限於長江流域、黃河流域以及部分南方地區,這些地區在秋季常受季風影響,暴雨和強連陰雨頻發。
凌汛期
凌汛期是指河流在冬季封凍和春季解凍時,由於冰凌阻塞河道、對水流産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顯上漲的水文現象。
凌汛期主要發生在冬季的封河期和春季的開河期,多發生在我國北方的大河,如黃河、黑龍江、松花江等。凌汛嚴重時可能形成冰塞或冰壩,導致水位大幅度抬高,甚至漫灘或決堤,造成凌洪災害。
在高寒地區,河流從低緯度流向高緯度,且河道形態呈上寬下窄、彎曲迴環的地方,容易出現凌汛。河流封凍時下段早於上段,解凍時上段早於下段,導致冰蓋厚度下段厚上段薄;當河道下段出現冰凌後,會阻攔一部分上游來水,增加河槽蓄水量;當融冰開河時,這部分槽蓄水急劇釋放出來,形成凌峰向下傳遞。在狹窄或彎曲的河段,冰凌容易堆積形成阻塞,也會導致上游水位增高。
03 汛期一定會出現水災麼?
汛期水災頻發,於是有人就把汛期和水災等同起來,正確的認識應當是:汛期不一定會出現水災,但水災一般多發生在汛期。
汛期是河流、湖泊等水體水位上漲的集中時期,也是水災發生的高風險期。在汛期,由於降雨、融雪等自然因素的作用,水體容量容易達到或超過其承載能力,從而引發水災。特別是在夏季暴雨為主産生的伏汛期,以及春季河道因冰凌阻塞、解凍引起的凌汛期,水災的風險更高,但仍可以採取很多措施降低這種風險。
修建堤壩、攔河閘、水庫等工程設施,以調控河流水位,減少洪水的衝擊力。
建設排水溝、下水道等排水系統,確保雨水能夠迅速排出,降低城市內澇風險。合理規劃農田布局,避免長時間的連作連種,以減少水土流失的風險。
種植和保護植被,植被可以增加土壤的保水力和抗衝擊能力,有助於減少洪水發生的可能性。
清理河道中的雜物和淤積物,保持河道暢通,降低洪水發生的概率和減輕洪水的危害。
安裝水位、降雨量、河流流量等監測設備,實時監測水文數據並進行預警預報,及時掌握水情信息,提前採取應對措施。
利用智慧水務系統實現水文、水質、設備運行等數據的實時採集和監控,通過智能預測與預警系統及時發現潛在問題,提高水資源調度的智能化水平。
隨着科技不斷發展,隨着預警能力和預報準確率提高,採取科學合理的防範措施,水災的風險會進一步降低,有些水災甚至可以被消除。
作者:王元紅 天氣氣候高級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