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延慶小海坨山南麓,遠眺而去,崇山峻嶺中一隻振翅欲飛的雪燕,在晴天麗日下,與藍天白雪交相輝映、勾畫出獨有的北國畫卷,這裡便是聞名遐邇的國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飛燕”。
北京奧運會的主體育場——“鳥巢”,則是另一番震撼人心的景象。它巧妙地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鏤空手法、陶瓷的紋路、紅色的燦爛和熱烈與現代最先進的鋼結構設計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創造出一個既古老又現代、既傳統又創新的建築奇蹟。其形態宛如自然界的鳥巢,寓意着生命的孕育與希望的搖籃,傳遞着人類對未來無限的憧憬與期待。
從鳥巢到雪飛燕,“雙奧設計師”李興鋼的兩個奧運作品不僅在人們心裏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更在中國建築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作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梁思成建築獎獲得者、中國建設科技集團首席科學家、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建築師,李興鋼創造性地提出了“勝景幾何”理念,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當代建築創新成果。讓我們走進李興鋼的建築世界,感受中國式現代建築設計理想的表達。
營造人與自然的“理想空間”
在喧囂的世界中營造靜謐的詩意勝景,是李興鋼獨到的建築哲學。一直以來,李興鋼立志尋求一條能夠消解現實和理想的矛盾,消除建築和自然之間的隔膜的道路。他提出“勝景幾何”的建築理念,不斷探索“天人合一”哲學的現代表達。
回溯2008年,李興鋼作為國家體育場中方總設計師完成了“鳥巢”的設計建造,他曾&&,在體育場的設計中特別強調建築集散空間的開放性,鳥巢的這種姿態跟整個的城市環境是融合的,是相互滲透的,這也是人和城市環境的和諧共生。
步入2022年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李興鋼再次以山林場館的理念,將建築之美與自然之韻完美融合。在這片被山林環抱的地方,他帶領團隊精心布局,確保每一處場館都能與周圍環境相得益彰,既保留了自然的原始韻味,又賦予了現代體育設施以生命。在這裡,人們仿佛置身於一個現實版的“桃花源”,不僅能感受到山林的靜謐與清新,還能體驗到現代生活的繁華與便捷。
李興鋼回憶稱:“在延慶賽區場館的設計建設過程中,一不小心就會使得自然環境遭受破壞。所以,我和團隊提出了山林場館這樣一個設計理念,讓所有的場館跟山林環境相互掩映、相互融合,打造人在大自然中運動和休閒的宏大場域和空間。”
在鋼筋水泥之間生有佳木,身居山林亦伴有繁華葳蕤,是李興鋼心中孜孜追求的“桃花源”。
“我心目中的桃花源,就是把人的生活和自然環境更好地融合起來。”李興鋼認為,自然環境與城市、建築、園林、聚落之間存在着一種一體化的交互營造哲學,它表達了中國文化中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狀態的追求,可以理解為一種對於“理想世界”的營造,這也就是他的“勝景幾何”理念的表達。
以建築為畫布,用智慧和技巧描繪出一幅幅絢麗和諧的畫面。通過不斷的探索與實踐,李興鋼不僅為中國乃至世界貢獻了一座座具有時代意義的建築作品,更在無形中傳遞了一種關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深刻的文化理念。
構建人居環境中的文化延續
一座城市的歷史遺跡、文化古跡與深厚的人文底蘊,是其生命脈絡中不可或缺的章節,更是時間洪流中璀璨的明珠,照亮了過往與未來的交匯點。這些古跡如同穿越時空的橋梁,承載着歷史的記憶,更以建築為媒介,為我們開啟了一扇扇通往往昔歲月的窗欞,讓今人得以親眼見證數十載乃至數百年間社會變遷的波瀾壯闊,感受那份跨越時代的滄桑與輝煌。
李興鋼感嘆:“城市或鄉村中的古建築、老房子,實際上記載了這個地方的人們的生活記憶,是一種帶有記憶信息的遺存,也是人們今天生活的一種歷史寄託。所以當我們在看待古建築的時候,不應該看作是簡單的歷史文物,而是應該看到其中蘊藏着的記憶和文化,這是承載着人類文明的建築,或者説是一種文明的載體。”
2020年,李興鋼的著作《行者圖語》正式發行。由晉東南古建築、蔚縣村堡、五台山佛光寺到北京頤和園、無錫寄暢園,由山水倣畫到真山大水,由描摹龍門石窟、徽州古村到自構太行小五台“不斷展開的山水”……由399幅手繪草圖及所配文字短語,他的“圖”和“語”承載了對自然和歷史遺産的敬畏,是關於“勝景幾何”理念的解讀和表達。
李興鋼&&,在城市更新的工作中,對待歷史建築,我們要分析判定它們的價值,我認為一是遺物價值,就是一種物的價值或者物質性價值,這是不可替代的、一旦拆除就不可再生的;二是基因價值,這其實是一種非物的價值或者精神性價值,指的是在城市的空間結構或者是建築組群的結合方式上,具有一種獨特的價值。
“在認識到城市建築遺産的兩種價值後,就要精心保護、活化,把它們利用於我們的現代生活,甚至延伸到未來的新生活中,這樣才能形成一種真正有生命力的城市更新和進化。”他進一步指出。
文化是城市和建築設計的根和魂。“中國的文化總體上來講是特別強調人和自然的共生,當我們談到如何打造中國建築文化品牌時,應該基於這個最基本的價值觀之上,將向世界開放的態度和我們自己的文化進行深刻的結合。”李興鋼強調。將悠久的中國歷史、文化融入現代建築設計之中,使中國式現代建築蘊含更為深厚的底蘊、更加強大的生命力,體現於李興鋼長久的探索和追求之中。
以現代建築設計服務中國式現代化
近年來,我國的城市城鎮化發展已跨越了單一追求規模擴張與速度競賽的初級階段,步入了一個更為深刻且複雜的全新時期——“存量優化與品質提升”階段。從建築設計角度來説,這一轉變標誌着其不再僅僅聚焦於城市邊界的迅速蔓延和建築數量的激增,而是更加注重於城市內部空間的精細化利用、生態環境的保護與修復,以及建築品質的全面提升。
在李興鋼深刻的洞察中,我們正置身於一個前所未有、世界格局深刻重塑的百年大變局之中。這一變革不僅深刻影響着我國城市的演進軌跡,更在全球範圍內引發了廣泛而深遠的反思。西方主導的文明世界,遇到了很多挑戰和問題。“如果我們再去用西方主導的價值觀延續未來的發展,可能會造成更大的問題,比如文明衝突、氣候變化、能源危機、大城市病等等。而當我們反過來用中國的文化態度、中國的生活哲學去看待這些問題和挑戰的時候,就會發現或許可以更有智慧地去面對和解決它們,這種可能性是更大的。”
因此,怎樣將中國的文化優勢充分應用在城市和建築設計中來應對各類全新問題,是一個當代的新命題,也是建築學科和建築行業所面臨的新挑戰。李興鋼稱,面對這一歷史性的機遇與挑戰,應當深入挖掘並傳承中國的文化哲學和智慧,將其精髓融入到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之中,以和諧共生、以人為本、持續發展的理念指導行動,以現代建築設計服務中國式現代化。
“通過這一路徑的指引,我們不僅能有效應對自身城鄉建設發展過程中的各種問題,還能在全球化背景下,為世界貢獻中國方案,以獨特的文化自信,引領國際城市和建築的發展走向一個更加和諧、可持續和繁榮的未來。”李興鋼對此充滿信心。
(執筆:徐曼曼 劉帥 實習生王靜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