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學技術書寫防沙治沙新答卷-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6/18 17:19:00
來源:新華網

用科學技術書寫防沙治沙新答卷

字體:

      曾幾何時,這裡是著名的有水沙漠,在沙地中分佈着眾多的河湖與沙泉,西拉沐淪河的源頭一直延伸至此。曾幾何時,隨着自然和人為因素影響的擴大,這裡的生態環境急劇惡化,湖泊萎縮,沙漠化加劇,浮塵、揚沙和沙塵暴天氣頻發。這裡便是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錫林郭勒草原南端,內蒙古四大沙地之一的渾善達克沙地。

      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巴彥淖爾主持召開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時強調,要全力打好科爾沁、渾善達克兩大沙地殲滅戰,科學部署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項目,集中力量打殲滅戰。

      “號角”已吹響,如今的渾善達克沙地是否仍如往昔?如何治理阻止荒漠化蔓延?沙地生態治理如何高效推進?近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宣傳文化部、中國草學會、中國科技新聞學會、內蒙古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張家口市科協等單位組織的草原保護調研行,探訪錫林郭勒草原渾善達克沙地腹地,了解其防沙治沙質量和效果。

      治沙先固沙

      我國的北方防沙生態屏障帶是國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和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建設的組成部分,涵蓋了“兩屏三帶”的北方生態脆弱區域,是我國防風固沙及北方草地生態恢復的關鍵地帶。該區域涉及黑龍江、吉林、遼寧、北京、天津、河北、內蒙古、甘肅、新疆(含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等9 個省區市,是我國脆弱生態區的自然保護和生態修復的重點及難點區域。

      渾善達克沙地是距離北京最近的沙源,其90%以上的面積在內蒙古。資料顯示,2000年以前,渾善達克沙地生態急劇退化惡化,沙塵暴等自然災害直接威脅到首都乃至華北地區,2000年春,僅短短一個月時間,北京受到來自渾善達克沙地的沙塵暴侵襲達十余次。2000年,國家在渾善達克沙地率先啟動京津風沙源治理、退牧還草、退耕還林還草等一系列生態保護建設重點工程。如今,渾善達克沙地生態環境逐漸好轉。

      進入渾善達克沙地額爾登達來沙地綜合治理項目區,眼前是起伏大且高的流動沙丘。據介紹當地群眾先挖槽、鋪草,再用沙壓住稻草,在沙丘上形成兩米見方的草方格,這樣可有效阻止沙丘流動。

      草方格沙障是治沙技術中的典型代表,用麥草、稻草、蘆葦等材料,在流動沙丘上扎設成方格狀的擋風墻,增加沙地表面的粗糙度,削減風力,使之無力攜走疏鬆的沙粒。這樣的草方格沙障不僅可以防風固沙,還能夠截留降水,在沙漠治理、交通線建設和荒漠化防治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正藍旗那日圖蘇木胡魯斯&嘎查草原生態修復治理區,經過5年的治理和保護,植被蓋度由原來的不足10%提高到50%以上,草場退化情況得到了明顯的控制。草層高度由原來的不足5cm提高到15cm以上,有效提高了草地生産力,對該地生態環境的改善和減輕沙塵暴等惡劣天氣的危害産生積極的影響。

      經過堅持不懈地治理和保護,如今的渾善達克,已由昔日京津“風沙源”成為名副其實的首都“後花園”,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重度受損地區得到有效治理,流動、半固定沙地基本固定,草原平均植被蓋度達到55%,森林覆蓋率達到20.5%。正藍旗草原工作站站長溫都日根&&,下一步,正藍旗將持續因地制宜探索科學防沙治沙模式,加大精準治理力度,廣泛動員農牧民參與防沙治沙,積極推進“三北”六期工程,堅決打贏渾善達克沙地殲滅戰。

      養雞能治沙?

      在位於錫林郭勒盟正藍旗的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渾善達克沙地生態研究站,站長李永庚站在雞舍前,講述着生態養雞治沙的故事。20多年來,他帶領團隊通過系列科研,實現“荒漠引入施肥雞,牧雞肥草治沙化”。他笑着説:“養過雞的地方,草果然就長得很好”。 

      李永庚的“養雞治沙”方法在學術上被稱為畜禽草耦合模式,被認為“提出了一種新型土地利用方式”。據介紹,該模式的關鍵是規模化小群生態散養雞生態經濟技術,通過牧雞、牧羊和圍封三種土地利用方式的對比實驗發現,適度牧雞能夠顯著促進植被生長、提高土壤質量,其效果優於牧羊;而通過調控牧雞密度,其效果亦可優於圍封,牧民家庭不僅可以通過畜、禽、草耦合的方式開展生産可大幅提高草地生産力和收入,對於草原保護還形成一種全新的土地利用方式,促進草地恢復,實現植被覆蓋度從不足30%提升到60%以上,産草量從不足30 kg/畝提升到400 kg/畝以上。

      李永庚展示了他為推廣生態養雞模式研發的第七代雞舍。雞舍共三層,每層包含四隻專用雞籠,每只雞籠可容納幾十隻雞在夜晚棲息。白天雞籠又成了下蛋窩,解決了草原上散養雞隨處下蛋的難題。雞舍還配置了料倉,安裝了自動化的飲水系統,方便雞隨時隨地喝到乾淨的飲用水。通過該技術的推廣,改變了當地土地利用方式和經濟模式,實現了牧雞肥草治沙化。草原上養雞,草籽和蟲子成為雞最好的飼料,雞糞又成為草地最好的養料,“養雞治沙”的循環發展,既節省成本,又有利於恢復生態環境。

      治沙科研人

      2023年4月20日,依託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錫林郭勒盟首家博士服務站,在錫林浩特市草原工作站掛牌落戶,這標誌着錫林浩特市在引進高端人才、深化産學研合作方面邁出新步伐。服務站目前集聚了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局等多家單位的10余位青年科技人員。

      博士服務站致力於服務錫林郭勒及全盟草原生態保護和草牧業發展,主要目標是圍繞牧區生態保護、生活提質,開展科普與專業相結合的牧民知識技能教育,挖掘和培養鄉村有潛質的各方面發展帶頭人,培育一批專業化技術服務隊,為草原生態保護、草牧場可持續利用、牧區人才振興和推進牧區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做出積極努力。“未來,我們希望能夠推動草原上建立起牧民大學,培養生活在草原、熱愛這片土地的有志牧民成為保護草原、建設草原的本土人才”駐站人員説。

      無論是常駐草原20多年治沙人的李永庚,還是致力於草原生態保護與科學普及的博士服務站團隊,我國防沙治沙工作在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背後,離不開一大批扎根荒漠的科研人員。科學研究既要追求知識和真理,也要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他們便是“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最好實踐者。

      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考察時指出,人類要更好地生存和發展,就一定要防沙治沙。這是一個滾石上山的過程,稍有放鬆就會出現反復。

      滾石上山,攻堅克難,在防沙治沙的過程中,相信科研人員會持續通過科學技術為科學治沙打造更多利器。

【糾錯】 【責任編輯:付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