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寧德福安市“基層科普行動計劃”科普工作室:小空間實現大作為-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11/16 14:47:19
來源:新華網

福建寧德福安市“基層科普行動計劃”科普工作室:小空間實現大作為

字體: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助力國家科普能力建設,自2006年中國科協、財政部共同實施基層科普行動計劃以來,各地依托該項目,緊密結合現實需求和地方特色,積極面向基層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普服務。中國科協精選出2022年部分創新實踐案例,供各位學習參考。

  近年來,福建寧德福安市科協深入實施“基層科普行動計劃”,在重視引進外來人才的同時,積極挖掘本地人才的潛力,努力探索創建以鄉土人才(農村科普帶頭人、農村實用技術人才、農村科普示范示基地技術員、農技協會員等)和學校科技輔導員領銜的“科普工作室”,建立一支永駐基層的“科技特派員”隊伍,打造了一批設在群眾身旁的基層科普服務載體。

  打通科普技術服務“最後一公里”

  科普工作室由各學會(協會)、鄉鎮科協、學校負責推薦具有較強的農業技術或科技教育能力,願意以志願服務形式熱心服務的鄉土人才、學校科技輔導員作為申報主體。市科協組織考察後,研究認定名單,聯合相關學會(協會)予以命名授牌,並給予適量的經費支援,用于開展科普講座、農技推廣、技術指導、科普宣傳等活動,推進科技成果轉化。

  “科普工作室”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是給“身份”,強使命。通過建立科普工作室把這些鄉土人才、科技輔導員納入科技工作者范疇,引導他們在中國科協科技志願服務平臺注冊成為科技志願者,把他們團結在群團組織周圍,使他們的科技工作者的身份感明顯增強,為群眾服務意識明顯提高。二是做“示范”,強引領。這些科普工作室領銜人積極發揮示范引領作用。他們有種植技術、有生産規模、有實踐經驗,是農民身邊信得過的技術員,通過用實際行動種給農民看,用先進技術帶著農民幹,激發農民的內生動力,從而讓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由“要我種”轉變為“我要種”,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三是建“機制”,強管理。科普工作室的申報、推薦、評定工作,堅持以自願為原則,並通過建立有利于調動科普工作室領銜人積極性的績效評估和退出機制,實行動態管理,一年一考評,對發揮作用明顯的,次年持續給予認定;不合格者摘牌退出。

  打造農民群眾“自家的農科院”

  2014年,福安市科協經過認真調研分析農業産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選定福建省省級農村科普帶頭人——松羅鄉農民鄭柯發在葡萄栽培産業首創“科普工作室”。該科普工作室領銜人鄭柯發在全鄉大力示范和推廣葡萄“五新”技術,通過技術培訓和田間指導等方式,不斷提高農民葡萄栽培水準,帶動松羅鄉葡萄産業從弱到強,惠及全鄉500多種植戶,種植戶的平均收入從2014年的15750元提高到2019年48125元,葡萄産業成為當地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

  2019年以來,福安市科協先在農業産業領域推廣“科普工作室”模式,並向青少年科技教育領域延伸。至今,累計建立了16個鄉土人才領銜的科普工作室,涵蓋了茶業、葡萄、水蜜桃、林下經濟、水稻、太子參和水産等農業産業;建立了10個學校科技輔導員領銜的科普工作室,涉及服務青少年科技創新、機器人、創意編程等領域。

  助力科普陣地成果百花齊放

  科普工作室創建以來作用日漸凸顯,在農村和學校的影響力不斷擴大。農業領域科普工作室領銜人圍繞福安市農業、林業、養殖等産業深入田間地頭以“手把手+面對面”的方式常態化、全天候地開展技術指導、培訓等科技志願服務,為農民答疑解惑。2022年累計開展集中服務的技術指導151次、舉辦培訓班39期、邀請專家技術指導17次、推廣新技術36項、推廣新品種33項,推動了産業發展,受到農民的普遍歡迎。

  科普工作室領銜人、返鄉創業青年陳清整合鄉村眾創空間資源開展志願服務,免費對農民進行技術培訓和指導,幫助農民生産竹酒、發展林下養雞養蜂等,讓不少農民增收。通過陳清的技術幫帶,當地貧困戶王錦榮不僅脫了貧,還成為養蜂能手,他如今通過申報也建立了“科普工作室”,服務更多的養蜂戶。黃勝雄科普工作室採取深入田間地頭現場講解以及個別輔導的培訓形式,為23個葡萄、柑橘種植基地提供技術指導,積極推廣葡萄高標準規范化栽培模式、病蟲害綜合防治和避雨設施栽培等技術。遊錦木科普工作室積極推廣綠竹筍豐産培育技術,使城陽鎮佔洋村綠竹平均畝産增收2000元以上。

  學校科技輔導員科普工作室通過開設科普講座、講述科學家故事、指導學生科技社團開展“小發明”“小創造”等多種服務方式,推動科普助力“雙減”工作,培養學生科學興趣、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開展科普報告進校園,提高青少年科學文化素質,推動科普助力“雙減”。開展青少年科技輔導員能力培訓,組織科技輔導員參加省、市各類科技競賽指導教師培訓,提升科技輔導員業務水準。

【糾錯】 【責任編輯:李東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