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沙又致富的紅枸杞-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11/06 15:37:33
來源:新華網

治沙又致富的紅枸杞

字體:

每當盛夏時,紅艷艷的頭茬枸杞鮮果總壓彎了枝頭,如紅瑪瑙般點綴在綠葉中,長勢喜人。捏着葉脈芽尖,輕輕一扭,紅艷艷的枸杞果就被摘下來。枸杞是茄科枸杞屬多年生木本植物,耐寒、耐旱、耐鹽鹼,生命力極強,且具有很好的治沙作用。

資料圖片:鮮紅的枸杞挂滿枝頭

青海柴達木盆地與共和盆地的年降雨量只有幾十毫米,極端高溫達零上30多攝氏度,極端低溫達零下30多攝氏度。在如此惡劣的自然環境中,只有枸杞、梭梭、沙蒿等少量沙生植物能生存。盆地內氣流旋轉,接近一人高、枝條上帶刺的枸杞樹,穩穩地紮在沙地裏,連綿起伏的流動沙丘基本被固定住了。明明有自然萌發的沙蒿、梭梭、駝絨藜等野生先鋒植物,還有人工種植的楊樹、紅柳、油松等喬灌木,為什麼還把枸杞當作治沙的主打品種?那是因為,柴達木盆地的沙地不是有了植被覆蓋就算治好了,當地地下水變化,還會出現“反鹼”現象,從而導致地表植物全部死掉。這種鹽鹼地,只有枸杞才能種活,並最終將鹽鹼地改造。

枸杞既是青海省主要生態經濟林樹種,也是青海道地的藥材品種,枸杞産業是該省典型的生態産業、富民産業、健康産業。2018年,青海省枸杞種植面積達到75萬畝,有機枸杞基地近20萬畝,枸杞産業年産值在40億元左右,到2025年,青海枸杞産業年産值將突破100億元以上。枸杞産業已成為該省帶動農牧民脫貧增收的主要生態産業,同時也發揮了巨大的防風固沙、荒漠化治理等生態效益。

資料圖片:枸杞採摘工在枸杞種植地採摘枸杞

通過種植枸杞,寧夏中寧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0年前,中寧南塘村還是無人居住的沙鹼地,如今,這裡變成了生態綠洲,綠樹紅果間,野雞在林下漫步,野鴨在池間戲水,林草覆蓋面積達90%以上。種植枸杞不僅改變了當地的環境,還帶來了就業的機會。憑藉科技之力把紅果果打造成為富民強農、時尚康養的“金果果”,中寧是寧夏枸杞帶動農民致富的生動寫照。枸杞是寧夏走向世界的“名片”,截至2022年底,全區枸杞種植保有面積38萬畝,其中中寧縣枸杞種植面積達18萬畝,農民來自枸杞産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000元。枸杞産業成為中寧縣最具特色的富民産業,據最新統計,該縣10大類100余種枸杞精深加工産品,綜合産值已突破130億元,區域品牌價值達198.19億元,農民來自枸杞産業的收入佔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

接下來,枸杞産業實現更高的産值。我國將繼續探索枸杞生態經濟林,將治沙與治窮有機結合,把枸杞的各種特色産品帶到千家萬戶。

審核專家:楊汝榮 中國科學院地理與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

中國科協科普部

新華網

聯合出品

 

【糾錯】 【責任編輯:滿旭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