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植物園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育溫室內景。
昆明植物園供圖
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主要是指分佈地域狹窄或呈間斷分佈、野外種群和個體數量低於穩定存活界限的最小生存種群、人為干擾嚴重和隨時有滅絕風險的野生植物。
18年前,“極小種群”這一概念在雲南誕生。隨着新版《雲南省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名錄》與《“十四五”全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保護建設方案》的&&,我國逐漸加快了對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保護步伐。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在昆明植物園建成了一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育溫室,為原産熱帶、南亞熱帶或需要高溫高濕環境的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提供庇護之所。
用溫室保育珍稀植物
“有很多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在昆明不能露地生長。”説起建設保育溫室的初衷,昆明植物研究所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與利用攻關團隊負責人、昆明植物園主任孫衛邦研究員告訴記者。
此前,昆明植物園建設有佔地21.3畝的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專類園,通過人工繁育和遷地保護,把全球稀有的五針松等48種同時被國家和雲南省列為優先保護的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引進園內,構建了遷地保護種群。
然而,露天栽培只適合一部分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原産於熱帶、亞熱帶和需要高溫高濕環境條件的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以及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需要人工創造條件來呵護。”孫衛邦説,因此,他們希望有個小型溫室,既能保育珍稀植物,又能成為一個別致的藝術景觀。
保育溫室佔地150平方米,依山而建,整個建築呈“S”形,既是英文“Small”(小的)首字母,也象徵着室內保育的植物正在向人類發出“SOS”求救信號,亟待搶救性保護和開展研究。
目前,保育溫室已栽培保存了120余種共1000余株重要植物,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79種,極小種群野生植物27種。至此,昆明植物園遷地保護的極小種群野生植物達到了86種。
肩負科研科普多重職責
“2022年7月保育溫室竣工驗收,此後擔負起了多重職責,這一年來越來越有‘模樣’。”昆明植物園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專類園負責人、工程師唐凌雲説。
一年間,唐凌雲等人開始對保育溫室種植區的土壤進行改良,實現微地形調整,盡可能模仿植物原生境的植物群落結構,在有限的空間範圍內,採用立體化的呈現形式,以附生蘭科植物為展示主體,打造“高低錯落、疏密有致”的生態園林景觀。
為了模擬高溫高濕的環境,營造雨林霧氣氤氳的生境,保育溫室配備了4套霧化裝置,建有完整的噴淋系統,還加裝了通風、遮陰裝置。“溫室也不是越熱越好,尤其在夏季,要實時通風、遮陰,避免珍稀植物尤其是幼苗受到傷害。”唐凌雲説,由於溫室空間有限,溫室內所有的設施都簡潔實用,利於後期低成本維護。
為了在有限的空間範圍內盡可能多地保育物種,在物種選擇上,工作人員重點考慮草本、藤本和少數灌木,並充分利用上中下空間,進行立體佈置和景觀營造,高富集地栽培保育植物。
“保育溫室不僅提供了一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保育場所,也為科學研究提供了一個新&&。”孫衛邦告訴記者,比如秀麗兜蘭,蘭科專家以前可能要多次遠赴藏東南等地,才能夠觀察到它開花、結實、種子萌發和幼苗生長髮育過程,如今在植物園裏就可以開展相關科研工作。
同時,通過人工干預,這些“寶貝”的繁殖率和成活率顯著提升,拯救成活的極小種群野生植物還可為科學家提供珍貴的研究材料。
“比如,研究人員需要提取某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葉片,來開展DNA分子生物學的研究,而保育室就有現成的樣本。”孫衛邦説,經人工繁育保育,更多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回歸”自然生境成為可能。
“科學普及也是保育溫室的一個重要功能。”唐凌雲説,保育溫室還為科普活動提供服務,傳播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知識,幫助大眾樹立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識。目前,昆明潤城學校、昆明西華公園等地還建起了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育“分園”。
記者了解到,“十三五”以來,雲南全省實施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保護項目120多個,建成了30個保護小區(點)、13個近地和遷地基地(園)、5個物種回歸實驗基地,巧家五針松、華蓋木、滇桐、雲南金錢槭等60多個野生植物種群得到有效保護與恢復。